基于CT影像处理的心脏腔室四维建模及分析系统设计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心脏建模的基础知识介绍 | 第14-25页 |
2.1 心脏基本理论及成像简介 | 第14-18页 |
2.1.1 心脏结构与功能 | 第14-15页 |
2.1.2 心跳周期及心脏影像 | 第15-16页 |
2.1.3 左心室重建简析 | 第16页 |
2.1.4 心脏腔室中轴矫正 | 第16-18页 |
2.2 DICOM医学影像通讯格式介绍 | 第18-21页 |
2.2.1 DICOM简述 | 第18-19页 |
2.2.2 DICOM档案内容 | 第19-20页 |
2.2.3 DICOM资料调用 | 第20-21页 |
2.3 OPENGL在心脏建模上的应用 | 第21-24页 |
2.3.1 OpenGL的背景及原理简介 | 第22页 |
2.3.2 OpenGL在Windows上应用 | 第22-23页 |
2.3.3 OpenGL的使用流程 | 第23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四维重建关键技术的介绍与改进 | 第25-41页 |
3.1 心脏四维重建概述 | 第25页 |
3.2 基于区域成长的心肌分割技术 | 第25-28页 |
3.2.1 区域成长原理 | 第25-26页 |
3.2.2 成长法实施流程 | 第26页 |
3.2.3 区域成长法的改进 | 第26-28页 |
3.3 心脏腔室生理参数提取方法简介 | 第28-30页 |
3.3.1 封闭曲面中心点求法简介 | 第28-29页 |
3.3.2 曲率法与区域成长的联合处理 | 第29-30页 |
3.4 心肌边缘资讯的采样及优化方案 | 第30-35页 |
3.4.1 边缘重采样介绍 | 第30-31页 |
3.4.2 Cubic spline平滑方案 | 第31-33页 |
3.4.3 B-spline平滑方案 | 第33-35页 |
3.5 构建三角网格单元的三维重建方案 | 第35-36页 |
3.6 模型四维化中的动量参数分析 | 第36-40页 |
3.6.1 长轴资讯处理 | 第37页 |
3.6.2 空间参数处理 | 第37-38页 |
3.6.3 动量颜色梯度 | 第38-40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心脏腔室四维重建系统设计方案介绍 | 第41-72页 |
4.1 系统总流程框图介绍 | 第41-43页 |
4.2 影像读取 | 第43-46页 |
4.2.1 DICOM解码方案 | 第43-45页 |
4.2.2 读档及显示界面 | 第45-46页 |
4.3 分割预处理 | 第46-54页 |
4.3.1 预处理判定 | 第47-48页 |
4.3.2 三维影像层 | 第48-50页 |
4.3.3 切面构造与切角调整 | 第50-52页 |
4.3.4 影像重组及中轴矫正 | 第52-54页 |
4.4 腔室的边缘分割 | 第54-62页 |
4.4.1 边界手动添加方案 | 第55-57页 |
4.4.2 基于成长法的自动分割 | 第57-62页 |
4.5 三维模型重建 | 第62-65页 |
4.5.1 模型规格及点采样 | 第62-63页 |
4.5.2 建立三角网格 | 第63-65页 |
4.6 四维模型及功能模型 | 第65-71页 |
4.6.1 四维模型构建 | 第66-67页 |
4.6.2 心肌动量显示 | 第67-70页 |
4.6.3 心内膜运动显示 | 第70-71页 |
4.6.4 腔室长轴及容积分析 | 第71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72-84页 |
5.1 影像重组结果及分析 | 第72-73页 |
5.2 左心室轮廓分割效果展示 | 第73-74页 |
5.3 三维重建模型效果及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4 生理参数提取与分析 | 第75-76页 |
5.5 四组动态模型同平台显示效果展示 | 第76-79页 |
5.6 四维动量模型的全帧数结果及状态分析 | 第79-84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4-86页 |
6.1 总结 | 第84-85页 |
6.2 展望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8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| 第88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0页 |
附录 | 第90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