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8页 |
| 1.1 前言 | 第11-12页 |
| 1.2 环糊精功能化聚合物 | 第12-23页 |
| 1.2.1 连接在主链上的环糊精聚合物 | 第12-16页 |
| 1.2.2 以环糊精作为中心/桥连的聚合物 | 第16-19页 |
| 1.2.3 侧链悬挂有环糊精的聚合物 | 第19-23页 |
| 1.3 研究展望 | 第23-2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5-28页 |
| 第二章 利用还原性 β-环糊精-二茂铁双头单元制备双重还原氧化响应性超分子嵌段共聚物 | 第28-51页 |
| 2.1 前言 | 第28-30页 |
| 2.2 实验部分 | 第30-31页 |
| 2.2.1 实验材料 | 第30页 |
| 2.2.2 实验仪器 | 第30-31页 |
| 2.3 超分子嵌段共聚物(Fc–SS-β-CD/Fc-POEGMA)的合成和表征 | 第31-42页 |
| 2.3.1 单-6 取代-对甲苯磺酰基-β-环糊精的合成(Tos-β-CD) | 第31-32页 |
| 2.3.2 单-6 取代-叠氮-β-环糊精的合成(N3-β-CD) | 第32-33页 |
| 2.3.3 二茂铁修饰的乙二醇的合成(Fc-EG) | 第33-34页 |
| 2.3.4 炔丙基单取代的 3, 3’-二硫代二丙酸的合成 | 第34-35页 |
| 2.3.5 二茂铁、炔丙基双取代的 3, 3’-二硫代二丙酸的合成 | 第35-36页 |
| 2.3.6 Fc-SS-C≡CH和N3-β-CD点击偶联制备还原响应性Fc-SS-β-CD单元 | 第36-38页 |
| 2.3.7 二茂铁修饰的链转移试剂的合成(Fc-CPADB) | 第38-39页 |
| 2.3.8 以二茂铁修饰的链转移试剂RAFT聚合(Fc-P(OEGMA)) | 第39-40页 |
| 2.3.9 阿霉素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| 第40-41页 |
| 2.3.10 制备超分子胶束 | 第41-42页 |
| 2.3.11 制备超分子囊泡 | 第42页 |
| 2.3.12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| 第42页 |
| 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47页 |
| 2.5 结论 | 第47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| 第三章 一种基于主客体识别制备氧化响应性星状超分子聚合物的方法 | 第51-75页 |
| 3.1 前言 | 第51-52页 |
| 3.2 实验部分 | 第52-53页 |
| 3.2.1 实验材料 | 第52-53页 |
| 3.2.2 实验仪器 | 第53页 |
| 3.3 Fc-PCL/β-CD-POEGMA星状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| 第53-64页 |
| 3.3.1 多臂聚己内酯(PCL-OH)的合成 | 第53-56页 |
| 3.3.2 二茂铁酰氯(Chlorocarbonyl Ferrocene)的制备 | 第56页 |
| 3.3.3 二茂铁修饰的多臂聚己内酯(PCL-Fc)的合成 | 第56-58页 |
| 3.3.4 大分子引发剂 3Br-β-CD的合成 | 第58-59页 |
| 3.3.5 ATRP聚合制备亲水链段 (3Br-β-CD-(POEGMA)) | 第59-62页 |
| 3.3.6 两亲性星状超分子聚合物的自组装 | 第62-63页 |
| 3.3.7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| 第63-64页 |
| 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64-72页 |
| 3.4.1 多臂聚己内酯疏水链段的合成 | 第65-67页 |
| 3.4.2 (3Br-β-CD)作为大分子引发剂聚合 (3Br-β-CD-(POEGMA)) | 第67-68页 |
| 3.4.3 超分子胶束的TEM和DLS分析 | 第68-71页 |
| 3.4.4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| 第71-72页 |
| 3.5 结论 | 第72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5页 |
| 全文总结 | 第75-7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| 第76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