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3-24页 |
(一)研究背景、意义与创新点 | 第13-16页 |
1.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2.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3.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(二)把关人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6-21页 |
1.把关人理论的研究脉络 | 第16-18页 |
2.新媒体时代下把关人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8-19页 |
3.基于机器算法的新闻生产与把关人研究综述 | 第19-21页 |
(三)研究的问题、框架与方法 | 第21-24页 |
1.研究问题 | 第21页 |
2.研究框架、相关概念 | 第21-23页 |
3.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二、个体层面:新“新闻生产”中把关人是谁? | 第24-36页 |
(一)新“新闻生产”的场域分析 | 第24-26页 |
1.人机合一:新技术下的“智媒化”倾向 | 第24-25页 |
2.受众渐变:转向智能终端与追求价值阅读 | 第25页 |
3.新“新闻生产”兴起:聚合类新闻客户端日渐火爆 | 第25-26页 |
(二)新“新闻生产”中的把关人 | 第26-30页 |
1.“机器把关人” | 第27页 |
2.平台审核人 | 第27-29页 |
3.其他新型把关者:OGC、PGC、UGC、AAC | 第29-30页 |
(三)新“新闻生产”中把关人角色的变化 | 第30-36页 |
1.把关者由人向机器侧重 | 第30-31页 |
2.“精英筛选”到“用户选择” | 第31-32页 |
3.“双向把关”与“群体把关” | 第32-34页 |
4.把关的权威性与专业性消解 | 第34-36页 |
三、组织层面:新“新闻生产”中如何把关? | 第36-61页 |
(一)弱把关:互联网技术公司与把关人职能 | 第36-37页 |
1.作为“搬运工”的互联网技术公司 | 第36页 |
2.标榜“技术中立”的互联网公司 | 第36-37页 |
(二)工作惯例:新“新闻生产”的把关流程 | 第37-48页 |
1.来源把关 | 第38-39页 |
2.爬虫抓取 | 第39页 |
3.过滤机制 | 第39-45页 |
4.推送管控 | 第45-46页 |
5.内容审核 | 第46-48页 |
6.反馈追踪 | 第48页 |
(三)新“新闻生产”对传统把关模式的冲击 | 第48-54页 |
1.把关程序的位移:“事前把关”到“事后把关” | 第48-49页 |
2.链条式关卡的断裂:新闻生产与分发分离 | 第49-51页 |
3.把关过程的隐秘化:由“前台”转向“后台 | 第51-52页 |
4.把关规范性被解构:“标题党”现象泛滥 | 第52页 |
5.议程主导权下移:传播权力结构的重组 | 第52-54页 |
(四)价值嬗变:新“新闻生产”中的把关标准 | 第54-61页 |
1.显著性与重要性的重新考量 | 第54-55页 |
2.接近性更为精准 | 第55-57页 |
3.时新性与长尾效应 | 第57-59页 |
4.娱乐主义倾向 | 第59-61页 |
四、社会宏观层面:新“新闻生产”的社会控制 | 第61-65页 |
(一)政治法律控制 | 第61-62页 |
(二)舆论导向的约束 | 第62-63页 |
(三)市场控制 | 第63页 |
(四)文化与伦理规范 | 第63-65页 |
五、讨论与思考 | 第65-70页 |
(一)传统新闻生产与新“新闻生产” | 第65-66页 |
(二)传统把关人与“机器把关人” | 第66-67页 |
(三)智能推荐与新闻价值 | 第67-68页 |
(四)个性化推荐与“信息茧房” | 第68-69页 |
(五)机器算法能否担起把关之职? | 第69-70页 |
结语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附录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