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层岩质边坡锚固界面剪切作用数值模拟
| 摘要 | 第2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1.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| 第9-11页 |
| 1.2 相关研究进展及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1.2.1 动力边坡力学行为研究 | 第11-12页 |
| 1.2.2 锚固机理及特性的研究 | 第12页 |
| 1.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2-15页 |
| 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| 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| 1.3.3 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地震动下岩质边坡锚固系统作用机理 | 第15-26页 |
| 2.1 锚固系统的基本力学原理 | 第15-18页 |
| 2.1.1 锚杆的分类 | 第15-16页 |
| 2.1.2 锚固系统破坏形式 | 第16-17页 |
| 2.1.3 锚固系统组成结构与锚固力来源 | 第17-18页 |
| 2.2 锚固边坡及锚固系统的变形协调机理 | 第18-20页 |
| 2.2.1 边坡的变形协调机理 | 第18-19页 |
| 2.2.2 锚固系统的变形协调机理 | 第19-20页 |
| 2.3 锚固界面剪应力及其影响因素 | 第20-22页 |
| 2.3.1 基本理论 | 第20-22页 |
| 2.3.2 锚固界面剪应力的影响因素 | 第22页 |
| 2.4 Flac~(3D)动力分析技术简介 | 第22-24页 |
| 2.5 小结 | 第24-26页 |
| 第三章 锚固系统作用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26-47页 |
| 3.1 锚固系统界面模型的建立 | 第26-32页 |
| 3.1.1 界面黏滑本构模型的假定和参数的选取 | 第26-29页 |
| 3.1.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| 第29-31页 |
| 3.1.3 监测点的布设 | 第31-32页 |
| 3.1.4 Kobe波形的输入 | 第32页 |
| 3.2 锚固边坡及锚固系统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| 第32-36页 |
| 3.2.1 锚固边坡位移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3.2.2 软弱夹层应力状态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3.2.3 锚杆轴力状态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3.3 锚固系统界面剪应力的分析 | 第36-45页 |
| 3.3.1 砂浆-岩体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 | 第36-41页 |
| 3.3.2 杆体-砂浆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 | 第41-45页 |
| 3.4 小结 | 第45-47页 |
| 第四章 锚固界面剪应力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 | 第47-65页 |
| 4.1 锚杆弹性模量的影响 | 第47-50页 |
| 4.1.1 砂浆-岩体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 | 第48-49页 |
| 4.1.2 杆体-砂浆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 | 第49-50页 |
| 4.2 砂浆厚度的影响 | 第50-54页 |
| 4.2.1 砂浆-岩体剪应力分布规律 | 第51-52页 |
| 4.2.2 杆体-砂浆剪应力分布规律 | 第52-54页 |
| 4.3 杆体横截面积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| 4.3.1 砂浆-岩体剪应力分布规律 | 第54-55页 |
| 4.3.2 杆体-砂浆剪应力分布规律 | 第55-56页 |
| 4.4 锚固长度的影响 | 第56-59页 |
| 4.4.1 砂浆-岩体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 | 第57-58页 |
| 4.4.2 杆体-砂浆剪应力分布规律 | 第58-59页 |
| 4.5 锚杆间距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| 4.5.1 砂浆-岩体界面剪应力 | 第59-60页 |
| 4.5.2 杆体-砂浆界面剪应力 | 第60-61页 |
| 4.6 锚杆倾角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| 4.6.1 砂浆-岩体界面剪应力 | 第61-62页 |
| 4.6.2 杆体-砂浆界面剪应力 | 第62-63页 |
| 4.7 小结 | 第63-65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8页 |
| 5.1 结论 | 第65-66页 |
| 5.2 不足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|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1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