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2页 |
1.1.1 郑国渠及其申遗 | 第9-10页 |
1.1.2 郑国渠遗址对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作用 | 第10-11页 |
1.1.3 郑国渠遗址对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3.1 实地调研法 | 第13页 |
1.3.2 文献研究法 | 第13页 |
1.3.3 对比分析法 | 第13页 |
1.3.4 理论分析法 | 第13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4.1 水利工程遗产保护状况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4.2 水利工程观光游览发展状况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4.3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发展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5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7页 |
1.5.1 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1.5.2 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1.6 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2.郑国渠遗址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| 第19-29页 |
2.1 郑国渠遗址历史沿革 | 第19-26页 |
2.1.1 秦代郑国渠 | 第20-22页 |
2.1.2 郑国渠第二代工程——汉代白渠 | 第22-23页 |
2.1.3 唐代郑白渠 | 第23-24页 |
2.1.4 郑国渠第三代工程——宋代丰利渠 | 第24-25页 |
2.1.5 郑国渠第四代工程——元代王御史渠 | 第25页 |
2.1.6 郑国渠第五代工程——明代广惠渠 | 第25-26页 |
2.1.7 清代龙洞渠 | 第26页 |
2.2 近现代郑国渠遗址的发展变化 | 第26-29页 |
2.2.1 郑国渠第六代工程——民国修建的泾惠渠 | 第26-27页 |
2.2.2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| 第27-29页 |
3.郑国渠遗址现状与保护研究 | 第29-43页 |
3.1 郑国渠遗址现状概况 | 第29-34页 |
3.1.1 郑国渠遗址现状概况 | 第29-30页 |
3.1.2 环境概况 | 第30-34页 |
3.2 水利工程遗址保护方式研究 | 第34-39页 |
3.2.1 国外水利工程遗址保护的主要方式 | 第34-35页 |
3.2.2 国内古代水利工程遗址保护的主要方式 | 第35-36页 |
3.2.3 水利工程遗址保护案例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3 郑国渠遗址保护的原则及策略 | 第39-43页 |
3.3.1 郑国渠遗址保护的原则 | 第39-40页 |
3.3.2 郑国渠遗址保护的策略 | 第40-43页 |
4. 郑国渠遗址的观光游览策略研究 | 第43-55页 |
4.1 水利工程遗址的保护与观光游览之间的关系 | 第43-44页 |
4.1.1 观光游览的开发对水利工程遗址的积极作用 | 第43页 |
4.1.2 观光游览的开发对水利工程遗址的消极作用 | 第43页 |
4.1.3 水利工程遗址保护与观光游览相契合 | 第43-44页 |
4.2 郑国渠遗址观光游览资源价值评估 | 第44-52页 |
4.2.1 郑国渠遗址观光游览资源分类 | 第44-46页 |
4.2.2 郑国渠遗址观光游览资源评价 | 第46-52页 |
4.3 郑国渠遗址旅游发展战略SWOT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3.1 郑国渠遗址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| 第52-53页 |
4.3.2 郑国渠遗址旅游发展的劣势与挑战 | 第53页 |
4.4 郑国渠遗址观光旅游开发利用的策略定位与构建 | 第53-54页 |
4.5 总结 | 第54-55页 |
5. 郑国渠遗址观光游览规划设计布局 | 第55-81页 |
5.1 郑国渠遗址保护体系规划 | 第55-60页 |
5.1.1 郑国渠遗址保护区划定与管理要求 | 第55-57页 |
5.1.2 郑国渠遗址保护措施与方法 | 第57-60页 |
5.2 郑国渠遗址观光游览空间组织规划 | 第60-78页 |
5.2.1 郑国渠遗址观光游览总体布局 | 第60-61页 |
5.2.2 郑国渠遗址观光游览功能分区规划 | 第61-69页 |
5.2.3 道路系统规划 | 第69-71页 |
5.2.4 植物种植规划 | 第71-76页 |
5.2.5 旅游路线规划 | 第76-78页 |
5.3 郑国渠遗址客源市场定位与预测 | 第78-80页 |
5.3.1 国内客源市场定位 | 第78页 |
5.3.2 西安客源市场分析 | 第78-79页 |
5.3.3 陕西区域市场目标潜在规模预测 | 第79-80页 |
5.4 郑国渠遗址观光游览开发利用效益评价 | 第80-81页 |
6.结论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6.1 结论 | 第81页 |
6.2 展望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| 第87-89页 |
致谢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