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基础科学论文--建筑物理学论文--建筑声学论文

基于“乡愁记忆”的朱家峪村声景观设计研究

摘要第10-11页
ABSTRACT第11-12页
符号说明第13-14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4-15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声景观的提出与发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国内研究现状第18-21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乡村声环境及其相关声事件分析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乡村声景意象提取与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基于乡愁记忆的声景设计第22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文献资料分析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实地考察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问卷调查法第23页
    1.6 论文框架第23-24页
第二章 乡村声环境构成及其评价第24-37页
    2.1 乡村声源分类第24页
    2.2 乡村声景评价方法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SD量表和问卷的制定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信效度校验第26-30页
    2.3 乡村声景观评价结果分析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得分统计分析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分析影响最大的评价因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分析声舒适度声级范围第34-36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6-37页
第三章 中国古典文学体系中的乡村声景意象第37-52页
    3.1 文学作品中的生产音第37-42页
    3.2 文学作品中的生活音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和睦人语声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儿童嬉闹声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特色习俗声第45-46页
    3.3 文学作品中的生态音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水流声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气象声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动物声第48-51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四章 基于乡愁的乡村声景观设计策略第52-62页
    4.1 乡村声环境与声事件分析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声环境分析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声事件分析第52-56页
    4.2 文化内涵深入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文化传统与意象表达整理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由诗词意象向景观空间的转译第56-57页
    4.3 宏观调控总体布局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噪声的防控设计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自然声的保全和培育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融合古典声景意象第6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61-62页
第五章 朱家峪村“乡愁记忆”声景设计应用第62-85页
    5.1 村落概况第62-65页
    5.2 朱家峪声景评价及分析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景观空间声级计量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典型声源分类及其影响区域分析第66-69页
    5.3 声景意境表达目标第69-70页
    5.4 声景设计现存问题第70-71页
    5.5 声景设计提升策略第71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宏观把控,总体布局第71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细节打造高品质声景第79-84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84-85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5-87页
附表 乡村声音环境评价调查表第87-95页
参考文献第95-98页
致谢第98-99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9-100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00页

论文共10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创伤视角下《别让我走》中凯西的身份认同研究
下一篇:论邝丽莎的《上海女孩》中珍珠的女性主体性的建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