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--金属压力加工论文--冷冲压(钣金加工)论文--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冲压论文

基于变压边力—变冲压速度的铝合金成形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1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变压边力、变冲压速度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及不足第11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变压边力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应变率相关力学模型及变冲压速度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第17-18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-21页
第二章 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成形窗口的概述第21-31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1页
    2.2 压边力成形窗口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压边力成形窗口的基本形式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压边力成形窗口的构建第22-23页
    2.3 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成形窗口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成形窗口的基本形式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成形窗口的建立第26-27页
    2.4 应变率敏感材料的本构模型第27-29页
    2.5 变压边力—变冲压速度的实验平台第29-30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三章 实验材料的基本属性及摩擦实验分析第31-48页
    3.1 单向拉伸试验研究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应变率对真实应力—应变曲线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应变率对延伸率的影响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应变率对厚向异性和平面各向异性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真实应力—应变的本构模型第34-35页
    3.2 成形极限图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成形极限图的基本概念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刚模胀形实验与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3.3 摩擦实验分析第38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摩擦学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摩擦实验与分析第41-47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第四章 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成形窗口的建立第48-69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8页
    4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盒形件拉深成形的特征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模型参数的设定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质量缩放控制第50-53页
    4.3 临界起皱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成形曲面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起皱判定依据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临界起皱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成形曲面的构建第55-57页
    4.4 临界破裂压边力-冲压速度成形曲面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破裂的判定依据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临界破裂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成形曲面的构建第59-60页
    4.5 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成形窗口第60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成形窗口的构建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安全裕度控制下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成形窗口的验证第62-68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68-69页
第五章 最佳回弹控制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曲线第69-83页
    5.1 回弹的判定准则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回弹的产生阶段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回弹的测定第70页
    5.2 单向拉伸试验时回弹的分析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应变量对回弹的影响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应变率对回弹的影响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应变量及应变率对回弹量的综合影响第72-73页
    5.3 压边力对盒形件回弹的影响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压边力对盒形件回弹的影响规律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压边力对回弹的有限元分析第75-77页
    5.4 最佳回弹控制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曲线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冲压速度对盒形件回弹的影响规律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最佳回弹控制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曲线的构建第77-79页
    5.6 最佳回弹控制压边力—冲压速度曲线的验证第79-81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81-83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3-85页
    6.1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第83-84页
    6.2 主要创新点第84页
    6.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第84-85页
参考文献第85-89页
致谢第89-9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科研情况及主要成果第90页

论文共9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钢结构疲劳裂纹扩展声发射监测及预警参数的研究
下一篇:激光冲击强化TC4薄板及其抗外物损伤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