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0-21页 |
Abstract | 第21-2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5-3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25-26页 |
1.1.1 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绿地存在的问题 | 第25页 |
1.1.2 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过程存在的一些缺失 | 第25页 |
1.1.3 城市结构性绿地研究的重要性 | 第25-26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6-27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26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26-27页 |
1.3 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| 第27-29页 |
1.3.1 研究对象 | 第2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1.3.3 研究框架 | 第28-29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城市结构性绿地的概念及类型研究 | 第31-45页 |
2.1 相关概念阐述 | 第31-33页 |
2.1.1 城市绿地系统 | 第31页 |
2.1.2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| 第31-32页 |
2.1.3 城市绿地空间形态 | 第32页 |
2.1.4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| 第32-33页 |
2.1.5 大型公园绿地 | 第33页 |
2.2 城市结构性绿地的基本概念 | 第33-34页 |
2.2.1 城市结构性绿地的定义 | 第33-34页 |
2.2.2 城市结构性绿地的特征 | 第34页 |
2.3 城市结构性绿地的类型研究 | 第34-38页 |
2.3.1 城市结构性绿地的分类 | 第35页 |
2.3.2 线型结构性绿地 | 第35-36页 |
2.3.3 斑块型结构性绿地 | 第36-38页 |
2.4 典型案例研究 | 第38-44页 |
2.4.1 轴线型结构性绿地典型案例 | 第38-39页 |
2.4.2 条带型结构性绿地典型案例 | 第39-40页 |
2.4.3 环城型结构性绿地典型案例 | 第40-41页 |
2.4.4 独立斑块型结构性绿地典型案例 | 第41-42页 |
2.4.5 组团型结构性绿地典型案例 | 第42-4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城市结构性绿地的分析及评价方法 | 第45-53页 |
3.1 城市绿地研究的分析及评价方法 | 第45-46页 |
3.1.1 城市绿地的定量分析方法 | 第45-46页 |
3.1.2 城市绿地定性分析法 | 第46页 |
3.1.3 城市绿地分析及评价方法总结 | 第46页 |
3.2 城市结构性绿地评价体系构建 | 第46-50页 |
3.2.1 主体评价体系 | 第47-48页 |
3.2.2 类型评价体系 | 第48-50页 |
3.3 城市结构性绿地研究方法及工具 | 第50-51页 |
3.3.1 类比分析法 | 第50页 |
3.3.2 景观数字工具 | 第50页 |
3.3.3 景观格局指数应用 | 第50-5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城市结构性绿地的分析及评价方法应用——以南京市明外郭为例 | 第53-81页 |
4.1 南京市明外郭规划设计概况 | 第53-54页 |
4.1.1 历史沿革 | 第53页 |
4.1.2 周边自然环境 | 第53-54页 |
4.1.3 历史环境及人文资源 | 第54页 |
4.1.4 社会及历史人文价值 | 第54页 |
4.1.5 绿地构成 | 第54页 |
4.2 南京市明外郭分析及评价方法框架 | 第54-55页 |
4.3 城市绿地基础数据的建立 | 第55页 |
4.4 南京市明外郭结构性绿地的分析及评价 | 第55-77页 |
4.4.1 南京市中心城区基础信息 | 第56-58页 |
4.4.2 绿地属性分析 | 第58-61页 |
4.4.3 城市绿地空间分析 | 第61-70页 |
4.4.4 城市功能属性分析及评价 | 第70-77页 |
4.5 南京市明外郭结构性绿地分析及评价总结 | 第77-7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| 第81-83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81-82页 |
5.2 研究的改进与不足 | 第82页 |
5.3 展望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