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A-1号颗粒剂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英文摘要 | 第9-10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部分 湘A-1号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 | 第13-43页 |
1. 药品、试药与仪器 | 第13-14页 |
2. 提取工艺研究 | 第14-22页 |
2.1 提取工艺路线设计 | 第14-17页 |
2.2 挥发油提取时间的考察 | 第17页 |
2.3 提取次数的考察 | 第17-18页 |
2.4 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条件 | 第18-20页 |
2.5 黄芩冷水浸泡与沸水直接提取的比较 | 第20-22页 |
3. 絮凝澄清工艺研究 | 第22-30页 |
3.1 壳聚糖溶液的配制 | 第22页 |
3.2 提取液的制备 | 第22-23页 |
3.3 评价指标的选择 | 第23页 |
3.4 壳聚糖加入量对絮凝澄清影响的考察 | 第23-24页 |
3.5 提取液浓度对絮凝澄清影响的考察 | 第24页 |
3.6 PH值对絮凝澄清影响的考察 | 第24-25页 |
3.7 壳聚糖加入温度对絮凝澄清影响的考察 | 第25页 |
3.8 搅拌速度对絮凝澄清影响的考察 | 第25-26页 |
3.9 搅拌时间对絮凝澄清影响的考察 | 第26页 |
3.10 正交试验优选絮凝澄清工艺条件 | 第26-28页 |
3.11 正交验证试验 | 第28-29页 |
3.12 絮凝澄清法与醇沉法的比较 | 第29-30页 |
4. 浓缩与干燥工艺研究 | 第30-32页 |
4.1 浓缩工艺 | 第30页 |
4.2 干燥工艺 | 第30-32页 |
4.2.1 减压干燥与常压干燥的比较 | 第30-31页 |
4.2.2 干燥温度的考察 | 第31-32页 |
5. 挥发油包合工艺研究 | 第32-35页 |
5.1 研磨法与饱和水溶液法的比较 | 第32-33页 |
5.2 正交试验优选包合工艺条件 | 第33-34页 |
5.3 正交验证试验 | 第34-35页 |
6. 成型工艺研究 | 第35-41页 |
6.1 颗粒剂处方设计 | 第35-37页 |
6.2 制粒工艺条件的考察 | 第37-38页 |
6.2.1 润湿剂浓度的考察 | 第37页 |
6.2.2 润湿剂用量的考察 | 第37-38页 |
6.3 颗粒吸湿性的考察 | 第38-41页 |
6.3.1 药粉与颗粒吸湿百分率的测定 | 第38-39页 |
6.3.2 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| 第39-41页 |
7. 小结与讨论 | 第41-43页 |
第二部分 湘A-1号颗粒剂质量标准研究 | 第43-59页 |
1. 药品、试药与仪器 | 第43-44页 |
2. 鉴别方法 | 第44-52页 |
2.1 虎杖的薄层鉴别 | 第44页 |
2.2 药材A的薄层鉴别 | 第44-45页 |
2.3 茵陈的薄层鉴别 | 第45页 |
2.4 瓜蒌皮的薄层鉴别 | 第45-46页 |
2.5 白花蛇舌草的薄层鉴别 | 第46页 |
2.6 药材B的薄层鉴别 | 第46-47页 |
2.7 药材C的薄层鉴别 | 第47页 |
2.8 豆蔻的薄层鉴别 | 第47-48页 |
2.9 浙贝母的薄层鉴别 | 第48页 |
2.10 连翘的薄层鉴别 | 第48-52页 |
3. 含量测定方法 | 第52-57页 |
3.1 色谱条件 | 第52页 |
3.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| 第52页 |
3.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52页 |
3.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| 第52页 |
3.5 专属性试验 | 第52-54页 |
3.6 线性关系的考察 | 第54页 |
3.7 提取溶剂的考察 | 第54-55页 |
3.8 提取方法的考察 | 第55页 |
3.9 提取时间的考察 | 第55页 |
3.10 精密度试验 | 第55-56页 |
3.11 稳定性试验 | 第56页 |
3.12 重复性试验 | 第56页 |
3.13 加样回收率试验 | 第56-57页 |
3.14 样品的测定 | 第57页 |
3.15 黄芩药材的含量测定 | 第57页 |
4. 小结与讨论 | 第57-59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附录 | 第63-72页 |
发表论文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