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2-15页 |
1.1 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1.1 普通放射治疗 | 第12页 |
1.1.2 适形放射治疗 | 第12-13页 |
1.1.3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| 第13页 |
1.1.4 影像引导放射治疗 | 第13-14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4页 |
1.3 本章小结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电动多叶光栅功能分析及叶片控制要求 | 第15-23页 |
2.1 电动多叶光栅功能分析 | 第15页 |
2.2 叶片介绍 | 第15-16页 |
2.3 多叶电动光栅安装位置 | 第16页 |
2.4 电动多叶光栅叶片的控制 | 第16-18页 |
2.5 滑窗技术分析 | 第18-22页 |
2.5.1 叶片运动速度的计算 | 第18-21页 |
2.5.2 有限加速问题 | 第21-2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电动多叶光栅叶片位置和速度控制 | 第23-34页 |
3.1 电动多叶光栅的电气原理及电机驱动逻辑 | 第23-26页 |
3.1.1 电动多叶光栅系统设计原理 | 第23-24页 |
3.1.2 电动多叶光栅核心控制器 | 第24-26页 |
3.2 电动多叶光栅的叶片及位置的控制原理 | 第26-31页 |
3.2.1 伺服电机的控制原理 | 第26-29页 |
3.2.2 步进电机的控制 | 第29-31页 |
3.3 形成叶片的驱动执行文件 | 第31-3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电动多叶光栅叶片速度及位置智能控制的实现 | 第34-38页 |
4.1 PID 控制简介 | 第34-35页 |
4.2 PID 控制的软件实现 | 第35-36页 |
4.3 PWM 的产生和速度位置的检测 | 第36-37页 |
4.3.1 PWM 的产生 | 第36页 |
4.3.2 叶片位置的检测 | 第36页 |
4.3.3 叶片速度的检测 | 第36-3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五章 电动多叶光栅叶片速度和位置智能控制结果验证 | 第38-49页 |
5.1 吸收剂量的测量方法 | 第38-39页 |
5.1.1 电离室测量 | 第38-39页 |
5.1.2 胶片剂量仪 | 第39页 |
5.2 人体模型 | 第39-40页 |
5.3 辐射野的刻度规程 | 第40-43页 |
5.3.1 刻度原因 | 第40-41页 |
5.3.2 原理 | 第41页 |
5.3.3 步骤 | 第41-43页 |
5.4 验证规程 | 第43-46页 |
5.4.1 辐射野的数字指示 | 第43-44页 |
5.4.2 辐射野的光野指示 | 第44页 |
5.4.3 光野中心与辐射野中心之间的距离 | 第44页 |
5.4.4 辐射野的重复性 | 第44页 |
5.4.5 穿过多叶光栅的泄漏辐射 | 第44-45页 |
5.4.6 半影 | 第45页 |
5.4.7 叶片运动速度 | 第45页 |
5.4.8 叶片定位精度 | 第45-46页 |
5.5 系统试运行结果 | 第46-47页 |
5.6 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比较 | 第47-48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六章 对自适应控制的探索和仿真 | 第49-55页 |
6.1 自适应控制概述 | 第49-50页 |
6.2 自适应控制的必要性和方案的选择 | 第50-53页 |
6.2.1 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| 第50-51页 |
6.2.2 自适应控制的必要性 | 第51页 |
6.2.3 小脑模型控制 | 第51-53页 |
6.3 MATLAB 仿真 | 第53-54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| 第55-56页 |
7.1 论文总结 | 第55页 |
7.2 论文展望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结束语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