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红霉素的组织分布及其药动学研究
摘要 | 第9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2-14页 |
1 研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2 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地红霉素在小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| 第14-47页 |
1 药品、试剂、仪器与试验动物 | 第14-15页 |
1.1 药品 | 第14页 |
1.2 试剂 | 第14页 |
1.3 仪器 | 第14页 |
1.4 试验动物 | 第14-15页 |
2 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15-30页 |
2.1 色谱/质谱条件 | 第15-16页 |
2.2 生物样品预处理 | 第16页 |
2.2.1 血浆样品预处理 | 第16页 |
2.2.2 组织样品预处理 | 第16页 |
2.3 溶液的制备 | 第16页 |
2.4 分析方法确证 | 第16-30页 |
2.4.1 专属性 | 第16-24页 |
2.4.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| 第24页 |
2.4.3 定量下限 | 第24页 |
2.4.4 精密度与准确度 | 第24-25页 |
2.4.5 提取回收率 | 第25页 |
2.4.6 稳定性 | 第25-30页 |
3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| 第30页 |
3.1 灌胃液的制备 | 第30页 |
3.2 血浆及组织采集与处理 | 第30页 |
4 地红霉素小鼠体内药物动力学 | 第30-44页 |
4.1 数据处理 | 第30-41页 |
4.2 药物动力学 | 第41-44页 |
5 小结与讨论 | 第44-47页 |
5.1 色谱条件的选择 | 第44页 |
5.2 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地选择 | 第44页 |
5.3 药物动力学 | 第44页 |
5.4 组织分布 | 第44-45页 |
5.5 雌雄差异 | 第45-47页 |
第三章 地红霉素肠溶微丸颗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| 第47-58页 |
1 药品、试剂与仪器 | 第47-48页 |
1.1 药品 | 第47页 |
1.2 试剂 | 第47页 |
1.3 仪器 | 第47-48页 |
2 血桨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48-54页 |
2.1 色谱/质谱条件 | 第48页 |
2.2 血浆样品预处理 | 第48页 |
2.3 溶液的制备 | 第48-49页 |
2.4 分析方法确证 | 第49-54页 |
2.4.1 专属性 | 第49-50页 |
2.4.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| 第50-51页 |
2.4.3 精密度与准确度 | 第51页 |
2.4.4 稳定性 | 第51页 |
2.4.5 提取回收率 | 第51-54页 |
3 试验设计与给药方案 | 第54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54页 |
3.2 给药方案、样品采集与处理 | 第54页 |
4 地红霉素肠溶微丸颗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| 第54-56页 |
4.1 数据处理 | 第54-55页 |
4.2 药物动力学研究 | 第55页 |
4.3 生物利用度 | 第55-56页 |
5 小结与讨论 | 第56-58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