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8-1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9-35页 |
1.1 引言 | 第19页 |
1.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| 第19-20页 |
1.3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及特点 | 第20-23页 |
1.3.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| 第20-22页 |
1.3.2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1.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| 第23-33页 |
1.4.1 α-NaFeO_2型LiCoO_2 | 第23-27页 |
1.4.2 α-NaFeO_2型LiNiO_2 | 第27-30页 |
1.4.3 尖晶石型LiMn_2O_4 | 第30-33页 |
1.4.4 橄榄石型LiFePO_4 | 第33页 |
1.5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| 第33-35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35-40页 |
2.1 化学试剂 | 第35页 |
2.2 仪器设备 | 第35-36页 |
2.3 分析测试方法 | 第36-40页 |
2.3.1 X射线衍射(XRD)分析 | 第36页 |
2.3.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(ICP-AES)分析 | 第36页 |
2.3.3 场发射扫描电镜(FESEM)分析 | 第36页 |
2.3.4 透射电镜分析 | 第36页 |
2.3.5 热分析(TG-DTA) | 第36-37页 |
2.3.6 俄歇电子能谱(AES)分析 | 第37页 |
2.3.7 实验电池的组装 | 第37页 |
2.3.8 AA电池的组装 | 第37-39页 |
2.3.9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39页 |
2.3.10 热稳定性实验 | 第39页 |
2.3.11 过充实验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LiNi_(0.8)Co_(0.2)O_2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| 第40-49页 |
3.1 引言 | 第40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0-41页 |
3.2.1 镍钴碱式碳酸盐前体的制备 | 第40页 |
3.2.2 LiNi_(0.8)Co_(0.2)O_2的制备 | 第40-4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7页 |
3.3.1 镍钴碱式碳酸盐前体的表征 | 第41-43页 |
3.3.1.1 前体的热分析 | 第41页 |
3.3.1.2 前体的组成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3.1.3 前体的结构表征 | 第42-43页 |
3.3.1.4 前体的形貌表征 | 第43页 |
3.3.2 LiNi_(0.8)Co_(0.2)O_2的表征 | 第43-47页 |
3.3.2.1 不同预焙烧温度对LiNi_(0.8)Co_(0.2)O_2结构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3.2.2 不同预焙烧温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3.3.2.3 不同预焙烧温度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47页 |
3.4 结论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FePO_4以及FePO_4包覆LiCoO_2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| 第49-73页 |
4.1 引言 | 第49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49-50页 |
4.2.1 FePO_4的制备 | 第49页 |
4.2.2 FePO_4包覆LiCo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49-50页 |
4.3 FePO_4的表征 | 第50-53页 |
4.3.1 FePO_4的热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3.2 FePO_4的结构表征 | 第51页 |
4.3.3 FePO_4的形貌表征 | 第51-52页 |
4.3.4 FePO_4的电化学性能 | 第52-53页 |
4.4 FePO_4包覆LiCoO_2复合材料的表征 | 第53-71页 |
4.4.1 FePO_4包覆LiCoO_2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| 第53-55页 |
4.4.2 FePO_4包覆LiCoO_2复合材料的元素组成分析 | 第55页 |
4.4.3 FePO_4包覆LiCoO_2复合材料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4.4 FePO_4包覆LiCoO_2复合材料的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4.5 FePO_4包覆LiCoO_2复合材料的透射电镜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4.6 FePO_4包覆LiCoO_2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交流阻抗(EIS)分析 | 第58-61页 |
4.4.7 不同的FePO_4包覆LiCoO_2材料密度的影响 | 第61页 |
4.4.8 FePO_4包覆LiCoO_2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| 第61-69页 |
4.4.8.1 Li/FePO_4-coated LiCoO_2半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| 第61-66页 |
4.4.8.2 MCMB/FePO_4-coated LiCoO_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| 第66-68页 |
4.4.8.3 容量微分曲线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4.9 FePO_4包覆对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4.4.9.1 FePO_4包覆对电池抗过充性能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4.4.9.2 FePO_4包覆对电池热稳定性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4.5 小结 | 第71-73页 |
第五章 LiMn_2O_4与改性LiCoO_2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及安全性能的研究 | 第73-80页 |
5.1 引言 | 第73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73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3-79页 |
5.3.1 不同配比对材料密度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5.3.2 不同配比不同放电倍率对材料初始放电容量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5.3.3 不同配比不同放电倍率对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5.3.4 不同配比对材料安全性的影响 | 第77-79页 |
5.3.4.1 3C-10V过充实验 | 第77-78页 |
5.3.4.2 外部短路实验 | 第78-79页 |
5.4 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6.1 结论 | 第80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80-81页 |
6.3 展望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申报专利目录 | 第89-90页 |
作者与导师简介 | 第90-91页 |
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| 第91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