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7-22页 |
1.1 混凝土的生物腐蚀及其防治 | 第7-9页 |
1.1.1 混凝土的生物腐蚀现象 | 第7-8页 |
1.1.2 混凝土微生物腐蚀的机理和过程 | 第8页 |
1.1.3 混凝土生物腐蚀的防治 | 第8-9页 |
1.2 硫化物的产生与危害 | 第9-14页 |
1.2.1 硫化物的产生 | 第9-10页 |
1.2.2 硫化物的危害 | 第10-14页 |
1.3 目前废水中硫化物的处理方法 | 第14-19页 |
1.3.1 物理化学法 | 第14-17页 |
1.3.2 微生物法去除硫化物 | 第17-18页 |
1.3.3 生物法与化学法的比较 | 第18-19页 |
1.4 本课题的文献综述 | 第19-21页 |
1.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| 第21页 |
1.6 实验的时间安排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实验设备、材料及实验方法 | 第22-25页 |
2.1 实验设备、材料 | 第22-23页 |
2.1.1 用于菌株筛选与分离的设备与器皿 | 第22页 |
2.1.2 上流式填料塔反应器 | 第22页 |
2.1.3 培养基与模拟废水 | 第22-23页 |
2.2 检测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3 试验步骤与方法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菌株的分离筛选、富集与反应器挂膜 | 第25-29页 |
3.1 菌株的分离 | 第25-26页 |
3.1.1 污泥中菌株的富集 | 第25页 |
3.1.2 菌株的分离筛选 | 第25-26页 |
3.2 纯种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富集 | 第26-27页 |
3.3 反应器挂膜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单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| 第29-36页 |
4.1 溶解氧对生物氧化硫化物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4.1.1 溶解氧的影响规律 | 第30-31页 |
4.1.2 最佳溶解氧与进水浓度的关系 | 第31-32页 |
4.2 进水硫化物浓度的影响规律 | 第32-33页 |
4.3 水力负荷的影响规律 | 第33-34页 |
4.4 进水pH值的影响规律 | 第34-35页 |
4.5 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五章 多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| 第36-53页 |
5.1 硫化物容积负荷与溶解氧共同作用下硫化物的去除规律 | 第37-43页 |
5.1.1 试验安排 | 第37-38页 |
5.1.2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| 第38-43页 |
5.2 硫化物容积负荷与溶解氧共同作用下硫酸盐的生成规律 | 第43-49页 |
5.2.1 实验安排 | 第45页 |
5.2.2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| 第45-49页 |
5.3 衡算单质硫的生成率 | 第49页 |
5.4 实例验证 | 第49-52页 |
5.5 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53-55页 |
6.1 结论 | 第53-54页 |
6.2 建议 | 第54-55页 |
附录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0-61页 |
致 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