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公司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战略研究
内容提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9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1.5 论文的基本结构 | 第10页 |
1.6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0-11页 |
第2章 相关文献及理论综述 | 第11-13页 |
2.1 相关文献的观点总结 | 第11-12页 |
2.2 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2-13页 |
2.2.1 工业互联网的定义 | 第12页 |
2.2.2 PEST分析法 | 第12页 |
2.2.3 SWOT分析法 | 第12-13页 |
第3章 A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| 第13-21页 |
3.1 A公司简介 | 第13页 |
3.2 各方面因素对A公司发展的影响 | 第13-15页 |
3.2.1 政治方面 | 第13页 |
3.2.2 经济方面 | 第13-14页 |
3.2.3 社会方面 | 第14页 |
3.2.4 技术方面 | 第14-15页 |
3.3 工业互联网市场容量 | 第15页 |
3.4 工业互联网宏观环境分析 | 第15-16页 |
3.5 不同规模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需求 | 第16-17页 |
3.5.1 个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创新创业需求 | 第16页 |
3.5.2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需求 | 第16页 |
3.5.3 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专有云 | 第16-17页 |
3.6 工业互联网竞争环境分析 | 第17-19页 |
3.6.1 主要潜在竞争对手情况 | 第17-18页 |
3.6.2 主要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| 第18-19页 |
3.7 工业互联网主要竞争门槛 | 第19-21页 |
3.7.1 强大的制造能力 | 第19-20页 |
3.7.2 高效的制造资源整合能力 | 第20页 |
3.7.3 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 | 第20-21页 |
第4章 A公司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| 第21-26页 |
4.1 内部组织分析 | 第21-22页 |
4.1.1 公司组织机构设置 | 第21页 |
4.1.2 职能部门设置 | 第21页 |
4.1.3 专业公司 | 第21-22页 |
4.1.4 区域公司 | 第22页 |
4.2 内部架构分析 | 第22-23页 |
4.2.1“众创空间”业务分析 | 第22页 |
4.2.2“云制造”业务分析 | 第22页 |
4.2.3“工业品商城”业务分析 | 第22-23页 |
4.3 内部优势分析 | 第23-24页 |
4.3.1 产业链优势 | 第23-24页 |
4.3.2 先发优势 | 第24页 |
4.4 内部劣势分析 | 第24页 |
4.5 主要机遇分析 | 第24页 |
4.6 主要威胁分析 | 第24-26页 |
第5章 A公司平台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| 第26-38页 |
5.1 总体战略 | 第26页 |
5.1.1 总体战略思想 | 第26页 |
5.1.2 三种目标用户战略关系和分析 | 第26页 |
5.2 个人创业者及小微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| 第26-30页 |
5.2.1 个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目标用户情况 | 第26页 |
5.2.2 A公司平台实施与控制方式 | 第26-28页 |
5.2.3 A公司平台各能力发挥的作用 | 第28页 |
5.2.4 业务设计及盈利模式 | 第28-30页 |
5.3 针对中小企业上线的实施与控制 | 第30-32页 |
5.3.1 中小微企业目标用户情况 | 第30-31页 |
5.3.2 A公司平台实施与控制方式 | 第31页 |
5.3.3 A公司平台各能力发挥的作用 | 第31-32页 |
5.3.4 业务设计及盈利模式 | 第32页 |
5.4 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实施与控制 | 第32-34页 |
5.4.1 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目标用户情况 | 第32-33页 |
5.4.2 A公司平台各能力发挥的作用 | 第33页 |
5.4.3 业务设计及盈利模式 | 第33-34页 |
5.5 风险分析及对策 | 第34-38页 |
5.5.1 政策风险 | 第34页 |
5.5.2 市场风险 | 第34-35页 |
5.5.3 技术风险 | 第35页 |
5.5.4 经营系统风险 | 第35-36页 |
5.5.5 商业模式风险 | 第36-37页 |
5.5.6 盈利能力风险 | 第37-38页 |
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| 第38-40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38页 |
6.2 展望 | 第38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