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钢工业园区颗粒物总量控制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标 | 第10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4 研究对象及范围 | 第11页 |
1.5 技术路线与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6 模型的选择 | 第13-18页 |
2 园区概况及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| 第18-24页 |
2.1 地理位置 | 第18页 |
2.2 区域自然环境及地貌特征 | 第18-19页 |
2.3 能源消费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4 烟粉尘排放量分析 | 第20页 |
2.5 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| 第20-24页 |
2.5.1 污染源对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| 第20页 |
2.5.2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 | 第20-22页 |
2.5.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| 第22-24页 |
3 空气污染气象分析 | 第24-27页 |
3.1 风向、风速对污染物扩散影响分析 | 第24页 |
3.2 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物扩散影响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3 逆温条件对污染物扩散影响 | 第25-27页 |
4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模拟 | 第27-43页 |
4.1 污染源清单建立 | 第27-28页 |
4.2 环境本底值的确定 | 第28页 |
4.3 控制区网格化和控制点确定 | 第28-29页 |
4.3.1 控制区网格化 | 第28-29页 |
4.3.2 控制点 | 第29页 |
4.4 预测模式数据输入 | 第29-34页 |
4.4.1 CALPUFF 预测模式原理 | 第29-31页 |
4.4.2 CALPUFF 模式初始参数设定 | 第31页 |
4.4.3 气象输入数据 | 第31-32页 |
4.4.4 地形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 | 第32-33页 |
4.4.5 污染源数据 | 第33页 |
4.4.6 模型的拟合 | 第33-34页 |
4.5 现状模拟结果 | 第34-43页 |
4.5.1 颗粒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| 第34-36页 |
4.5.2 浓度贡献率分析 | 第36-43页 |
5 污染源削减方案 | 第43-50页 |
5.1 方案的制定 | 第43-44页 |
5.1.1 制定原则 | 第43页 |
5.1.2 制定目标 | 第43-44页 |
5.1.3 削减方法与步骤 | 第44页 |
5.2 预测结果 | 第44-47页 |
5.3 允许排放总量核定 | 第47-48页 |
5.4 可达性分析 | 第48-50页 |
6 总量控制建议 | 第50-52页 |
结论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在学研究成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附录 A:包钢工业园区采暖季点源清单 | 第60页 |
附录 B:包钢工业园区非采暖季点源清单 | 第60页 |
附录 C:包钢工业园区采暖季面源清单 | 第60页 |
附录 D:包钢工业园区非采暖季面源清单 | 第60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