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媒介融合态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导论第12-33页
    一、研究缘起与选题第13-14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现状与评析第14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国外研究现状第14-2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国内研究现状第22-24页
    三、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内容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框架第27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思路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五、研究价值与创新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价值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论文创新第30-33页
第一章 概念阐释:媒介融合与大学生思想行为第33-64页
    一、媒介融合第33-4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媒介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媒介融合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媒介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第40-48页
    二、思想行为第48-5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思想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行为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思想与行为的关系第53-55页
    三、媒介与思想行为的关系第55-6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人类的实践活动(行为)创造了媒介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媒介对人的思想行为有深刻的影响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人类的理性思维(思想)规约着媒介第60-64页
第二章 理论考察:媒介力量探源及媒介化社会形成第64-116页
    一、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与探索第64-8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伊尼斯的“时空偏向论”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麦克卢汉的“感官延伸论”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爱森斯坦的“变革动因论”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波兹曼的“警世恒言”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梅洛维茨的“媒介—场景论”第77-80页
    二、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的发展第80-8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马克思、恩格斯对媒介的认知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列宁对媒介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中国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第84-89页
    三、马克思工具理论基础上的媒介力量探源第8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马克思工具理论的启发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媒介力量深度探源第92-100页
    四、媒介融合态势下媒介化社会形成第100-1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媒介融合的态势第100-10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媒介化社会到来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媒介技术与人类理性第108-116页
第三章 实证研究: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第116-151页
    一、调研过程及方法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问卷分布情况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调查对象情况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调研使用方法第118页
    二、调研数据与分析第118-14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大学生使用媒介的基本情况第118-12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媒介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第122-14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第142-146页
    三、调研结论及说明.第146-15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媒介融合态势对大学生确有重要影响第146-14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新旧媒介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侧重点不同第147-14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大学生在使用媒介过程中具有理性与自律意识第14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东西方国家的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有本质区别第148-149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第149-151页
第四章 现象描绘: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状况第151-184页
    一、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思想的变化第151-16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变化第151-15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大学生信仰的新特点第156-16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大学生审美观的新变化第160-165页
    二、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行为的变化第165-18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变化第165-16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新特点第169-17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新变化第175-180页
    三、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规律和趋向第180-18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思想行为受环境影响越来越大,未来会更加复杂多元第180-18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大学生主体自我意识日益增强,未来会更加个性化第181-18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思想行为的矛盾性越来越突出,未来会有强化趋势第182-184页
第五章 内在机理: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诱因第184-226页
    一、媒介化社会: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总体场域第184-19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媒介环境多样化促使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第186-18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媒介技术人性化推动大学生思想表达自我个性第189-19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媒介隐喻娱乐化导致大学生思想行为实用功利第194-197页
    二、社会性变迁: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宏观要素第197-2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市场经济的现代性诱导大学生审美发生变化第198-20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对外开放的包容性引发大学生行为发生变化第203-2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社会风气的复杂性促发大学生信仰发生变化第215-220页
    三、个体性差异: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微观因素第220-22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大学生个体媒介素养差异导致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区别.第222-22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大学生个体人文素养不同导致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差异第223-226页
第六章 整体塑造: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系统调适第226-263页
    一、自由全面发展:大学生思想行为调适的总体目标第226-23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第226-22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强调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227-22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第229-231页
    二、媒介素养教育: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拓展第231-2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借鉴经验,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第232-23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运用媒介,研究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方法第237-2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走向文化建构,消除媒介素养教育的误区第238-240页
    三、适应媒介融合:大学生思想行为调适的具体路径第240-26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应对媒介融合,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第240-24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参与媒介融合,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第247-25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依托媒介融合,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第253-263页
结语第263-267页
参考文献第267-278页
调研问卷第278-281页
文中图表说明第281-283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83-284页
后记第284页

论文共2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
下一篇:经济区域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