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9页 |
1.1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(RBSDV)的生物学特点 | 第13-16页 |
1.1.1 RBSDV的分布、症状、传播介体 | 第13页 |
1.1.2 RBSDV的分类地位 | 第13-14页 |
1.1.3 RBSDV的粒子 | 第14-16页 |
1.2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(RBSDV)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| 第16-21页 |
1.2.1 RBSDV基因组结构 | 第16页 |
1.2.2 RBSDV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 | 第16-20页 |
1.2.3 RBSDV基因组S5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1.3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植物病毒学领域的运用 | 第21-27页 |
1.3.1 酵母双杂交系统(Yeast two-hybrid system,YTHS) | 第21-24页 |
1.3.2 免疫共沉淀(Co-Immunoprecipitation,CO-IP) | 第24-25页 |
1.3.3 GST pull-down技术 | 第25页 |
1.3.4 双分子荧光互补(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,BiFC) | 第25-26页 |
1.3.5 其它的蛋白互作技术 | 第26-27页 |
1.4 本研究选题的依据与目的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S5编码方式的研究 | 第29-37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3页 |
2.1.1 材料 | 第29-30页 |
2.1.2 方法 | 第30-33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36页 |
2.2.1 基因组S5编码的两个蛋白p5a和p5b在感病植株中特异性表达 | 第33-34页 |
2.2.2 p5a和p5b在感病水稻中的免疫胶体金标记 | 第34页 |
2.2.3 RBSDV基因组S5为双顺反子的翻译方式 | 第34-36页 |
2.3 小结与讨论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P5A与RBSDV S6编码的P6蛋白互作参于病毒基质的形成 | 第37-46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41页 |
3.1.1 材料 | 第37-38页 |
3.1.2 方法 | 第38-41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5页 |
3.2.1 重组载体的构建 | 第41-42页 |
3.2.2 p5a和p6的酵母互作分析 | 第42页 |
3.2.3 p5a和p6在植物体内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2.4 p5a和p6在烟草细胞中的BIFC验证 | 第44-45页 |
3.3 小结与讨论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RBSDV P5A与寄主水稻互作因子的筛选 | 第46-52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6-48页 |
4.1.1 材料 | 第46页 |
4.1.2 方法 | 第46-48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2.1 重组诱饵质粒对酵母细胞毒性检测 | 第48页 |
4.2.2 重组诱饵质粒的自激活活性检测 | 第48-49页 |
4.2.3 与RBSDV p5a蛋白互作的水稻寄主因子筛选 | 第49-50页 |
4.2.4 阳性克隆的测序及分析 | 第50页 |
4.3 小结与讨论 | 第50-52页 |
第五章 RBSDV P5B与寄主因子OSRCA2的互作研究 | 第52-63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2-54页 |
5.1.1 材料 | 第52-53页 |
5.1.2 方法 | 第53-54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4-61页 |
5.2.1 p5b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| 第54-56页 |
5.2.2 p5b与OsRCA-2在酵母细胞中的互作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2.3 p5b与OsRCA-2的免疫共沉淀(co-IP)互作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2.4 p5b在沉默Nb-RCA-2基因的烟草中的定位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2.5 p5b致病性的分析 | 第59-61页 |
5.3 小结与讨论 | 第61-63页 |
第六章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展望 | 第63-65页 |
6.1 创新点 | 第63页 |
6.2 展望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4页 |
附录A:本论文中所用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| 第74-76页 |
附录B:常用培养基及缓冲液配方 | 第76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