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论客观归责理论
摘要 | 第1-8页 |
第一章 客观归责理论概述 | 第8-19页 |
一、何谓客观归责理论 | 第8-10页 |
(一) 客观归责理论的学说 | 第8-9页 |
(二) 客观归责理论的内涵 | 第9-10页 |
二、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原则 | 第10-19页 |
(一) 不允许性风险的创设 | 第10-13页 |
(二) 法不容许的风险的实现 | 第13-16页 |
(三) 行为构成的作用范围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客观归责的体系 | 第19-31页 |
一、第一层次:条件关联 | 第19-22页 |
(一) 条件论的一般观点 | 第19-20页 |
(二) 条件论公式的缺陷 | 第20-21页 |
(三) 以条件关联作为归责的基础 | 第21-22页 |
二、第二层次:相当性关联 | 第22-26页 |
(一) 相当性理论概述 | 第22-23页 |
(二) 相当性理论的基本原则 | 第23-24页 |
(三) 关于客观合目的性 | 第24-26页 |
(四) 相当性关联与禁止风险 | 第26页 |
三、第三层次:风险关联 | 第26-29页 |
(一) 风险关联的内容 | 第27-29页 |
(二) 风险性关联的缺陷 | 第29页 |
四、第四层次:保护目的性关联 | 第29-31页 |
(一) 保护目的性关联概述 | 第29页 |
(二) 保护目的性的判断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客观归责理论的启示 | 第31-37页 |
一、我国的因果关系理论 | 第31-32页 |
(一) 必然因果关系说 | 第31页 |
(二) 偶然因果关系说 | 第31-32页 |
二、对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的质疑 | 第32-35页 |
(一) 对因果关系标准的质疑 | 第32-33页 |
(二) 对因果关系实质的质疑 | 第33-34页 |
(三) 对因果关系定位的质疑 | 第34-35页 |
三、客观归责理论的启示 | 第35-37页 |
(一) 因果关系的重新定位 | 第35页 |
(二) 功能性因果关系的构建 | 第35-37页 |
结论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