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2 Cr(Ⅵ)污染场地修复的主要技术 | 第11-16页 |
1.2.1 异位修复技术 | 第11-12页 |
1.2.2 原位修复技术 | 第12-14页 |
1.2.3 原位反应带工程设计 | 第14-16页 |
1.3 .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1.3.1 反应带的场地应用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.2 原位反应试剂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3.3 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修复 Cr(Ⅵ)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4 论文技术路线、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| 第20-23页 |
1.4.1 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1.4.2 研究意义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乳化油在含水层中迁移分布的研究 | 第23-29页 |
2.1 乳化油的制备 | 第23-24页 |
2.2 乳化油在含水层中的迁移 | 第24-25页 |
2.3 乳化油对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影响 | 第25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乳化油强化地下水 Cr(Ⅵ)生物地球化学修复的研究 | 第29-35页 |
3.1 材料和方法 | 第29-30页 |
3.2 铁和 Cr(Ⅵ)的生物地球化学还原 | 第30-31页 |
3.3 二价铁和 pH、Eh 之间的关系 | 第31-32页 |
3.4 生物活性、溶解氧及有机质变化规律 | 第32-33页 |
3.5 介质中铬的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乳化油生物反应带强化修复地下水 Cr(Ⅵ)污染效能分析 | 第35-43页 |
4.1 材料及方法 | 第35-37页 |
4.2 反应带的形成 | 第37-38页 |
4.3 反应带强化修复 Cr(Ⅵ)污染地下水效能分析 | 第38-4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5章 反应带寿命影响因素分析及反应带中 Cr 稳定性研究 | 第43-49页 |
5.1 材料和方法 | 第43-44页 |
5.2 铁和 TOC 含量分析 | 第44-46页 |
5.3 反应带中不同形态 Cr 的空间分布 | 第46-4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6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49-51页 |
6.1 结论 | 第49-50页 |
6.2 建议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