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33页 |
1.1 研究缘起 | 第17-20页 |
1.2 考古发现 | 第20-23页 |
1.3 研究史回顾 | 第23-31页 |
1.4 研究材料构成与研究方法 | 第31-32页 |
1.5 需要说明的问题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入华粟特人墓葬 | 第33-106页 |
2.1 北朝墓葬 | 第33-60页 |
2.1.1 青州地区 | 第33-36页 |
2.1.2 西安地区 | 第36-58页 |
2.1.3 靖边地区 | 第58-60页 |
2.2 隋代墓葬 | 第60-72页 |
2.2.1 太原地区 | 第60-66页 |
2.2.2 固原地区 | 第66-67页 |
2.2.3 天水地区 | 第67-72页 |
2.3 唐代墓葬 | 第72-102页 |
2.3.1 吐鲁番地区 | 第72-76页 |
2.3.2 固原与盐池地区 | 第76-87页 |
2.3.3 礼泉、西安、汾阳、洛阳、大名、北京地区 | 第87-94页 |
2.3.4 宁夏近年发现的疑似粟特人墓葬 | 第94-102页 |
2.4 分期与分区 | 第102-106页 |
第三章 墓葬形制 | 第106-121页 |
3.1 斜坡墓道土洞墓 | 第107-113页 |
3.2 单、双砖室墓 | 第113-117页 |
3.3 石室墓 | 第117-120页 |
小结 | 第120-121页 |
第四章 从随葬品与石葬具看民族文化风貌 | 第121-151页 |
4.1 北朝入华粟特人墓葬随葬品概况与石葬具的特点 | 第121-132页 |
4.1.1 随葬品概况 | 第121-122页 |
4.1.2 北周入华粟特人石葬具与北魏丧葬文化的关系 | 第122-132页 |
4.2 从交河沟西与巴达木墓地随葬品看吐鲁番地区的粟特人 | 第132-136页 |
4.2.1 从陶器上的彩绘莲花纹看吐鲁番地区粟特人的佛教信仰 | 第132-134页 |
4.2.2 从两处康氏家族墓地新出墓志看吐鲁番地区粟特人的华化 | 第134-136页 |
4.3 祆教文化遗物:宁夏固原隋唐时期的3件金冠饰 | 第136-141页 |
4.3.1 发现情况 | 第136-138页 |
4.3.2 覆面 | 第138-139页 |
4.3.3 下颌托 | 第139-141页 |
4.4 随葬品的种类与空间分布——以唐安菩墓为中心 | 第141-145页 |
4.4.1 两例关中地区唐墓随葬品的放置 | 第141-142页 |
4.4.2 安菩墓随葬品的放置 | 第142-145页 |
4.5 入华粟特人墓葬里的外国金银币 | 第145-150页 |
小结 | 第150-151页 |
第五章 北周、唐代长安地区入华粟特人葬地 | 第151-176页 |
5.1 长安地区北周入华粟特人葬地 | 第151-158页 |
5.2 长安地区唐代入华粟特人葬地 | 第158-174页 |
5.2.1 长安地区入华粟特人葬地与居住里坊(卒地)概况 | 第158-163页 |
5.2.2 卒地与葬地的关系 | 第163-167页 |
5.2.3 居住区与葬地分布 | 第167-174页 |
小结 | 第174-176页 |
第六章 入华粟特人葬俗的考察 | 第176-222页 |
6.1 琐罗亚斯德教与祆教 | 第176-178页 |
6.2 教史、教义及史籍所见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与粟特袄教葬俗 | 第178-185页 |
6.2.1 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葬俗 | 第178-182页 |
6.2.2 粟特祆教葬俗 | 第182-185页 |
6.3 入华粟特人葬俗 | 第185-221页 |
6.3.1 中国传统的土葬 | 第185-187页 |
6.3.2 汉地粟特人的埋葬——以葬具与尸骨处理为中心 | 第187-200页 |
6.3.3 口含与手握外国金银币习俗 | 第200-203页 |
6.3.4 从石葬具上的丧葬图像看入华粟特人的祆教葬仪 | 第203-221页 |
小结 | 第221-222页 |
结语 | 第222-2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6-236页 |
附录 | 第236-243页 |
致谢 | 第243-244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2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