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平偏心受荷群桩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
| 致谢 | 第4-5页 |
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符号说明 | 第12-16页 |
| 1 绪论 | 第16-25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3页 |
| 1.2.1 水平受荷单桩研究 | 第17-18页 |
| 1.2.2 受扭单桩响应研究 | 第18-20页 |
| 1.2.3 水平受荷群桩响应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1.2.4 受扭群桩响应研究 | 第21-22页 |
| 1.2.5 水平偏心受荷群桩研究 | 第22-23页 |
| 1.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| 第23-25页 |
| 2 水平偏心加载群桩分析模型 | 第25-44页 |
| 2.1 引言 | 第25-26页 |
| 2.2 单桩响应分析 | 第26-30页 |
| 2.2.1 水平受荷单桩响应 | 第26页 |
| 2.2.2 受扭单桩响应 | 第26-27页 |
| 2.2.3 考虑自由长度的单桩响应分析 | 第27-30页 |
| 2.3 群桩响应中的桩-土-桩相互作用分析 | 第30-35页 |
| 2.3.1 两桩水平荷载间的相互作用 | 第30-33页 |
| 2.3.2 两桩水平荷载和弯矩的相互作用 | 第33页 |
| 2.3.3 两桩弯矩间的相互作用 | 第33-34页 |
| 2.3.4 两桩水平荷载和扭矩间的相互作用 | 第34-35页 |
| 2.4 群桩分析模型 | 第35-40页 |
| 2.5 程序验证 | 第40-42页 |
| 2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| 3 水平偏心加载群桩响应分析 | 第44-84页 |
| 3.1 群桩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4页 |
| 3.2 桩-土-桩相互作用的影响 | 第44-49页 |
| 3.2.1 群桩承台响应 | 第45-47页 |
| 3.2.2 基桩响应 | 第47-49页 |
| 3.3 荷载组合影响 | 第49-62页 |
| 3.3.1 荷载偏心距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| 3.3.2 荷载作用方向的影响 | 第52-58页 |
| 3.3.3 荷载作用位置和方向的组合影响 | 第58-62页 |
| 3.4 群桩参数的影响 | 第62-77页 |
| 3.4.1 群桩布置形式的影响 | 第62-70页 |
| 3.4.2 桩间距的影响 | 第70-74页 |
| 3.4.3 承台高度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| 3.4.4 桩身刚度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| 3.5 土体参数对群桩响应的影响 | 第77-79页 |
| 3.5.1 土体模量分布的影响 | 第78页 |
| 3.5.2 泊松比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| 3.6 群桩最不利受力条件分析 | 第79-82页 |
| 3.7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| 4 考虑承台倾覆的水平偏心受荷群桩分析模型 | 第84-102页 |
| 4.1 引言 | 第84-85页 |
| 4.2 模型建立 | 第85-91页 |
| 4.2.1 单桩竖向响应 | 第85-86页 |
| 4.2.2 两桩竖向荷载间的相互作用 | 第86-91页 |
| 4.3 程序验证 | 第91-96页 |
| 4.3.1 大尺寸模型试验对比分析 | 第91-94页 |
| 4.3.2 离心模型试验对比分析 | 第94-96页 |
| 4.4 承台倾覆对水平偏心受荷群桩响应的影响 | 第96-100页 |
| 4.4.1 对承台响应的影响 | 第97-98页 |
| 4.4.2 对基桩响应的影响 | 第98-99页 |
| 4.4.3 倾覆弯矩对水平偏心受荷群桩响应的影响 | 第99-100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| 5 实际工程算例 | 第102-111页 |
| 5.1 引言 | 第102页 |
| 5.2 工程概况 | 第102-104页 |
| 5.3 最不利受力条件研究 | 第104-110页 |
| 5.3.1 荷载组合 | 第104-105页 |
| 5.3.2 结果分析 | 第105-110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| 6 结论和展望 | 第111-114页 |
| 6.1 主要结论 | 第111-113页 |
| 6.2 展望 | 第113-11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4-117页 |
| 作者简历及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