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导论 | 第16-42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6-17页 |
1.2 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| 第17-37页 |
1.2.1 当前腐败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| 第18-24页 |
1.2.2 国外集体腐败问题研究现状 | 第24-28页 |
1.2.3 国内集体腐败问题研究现状 | 第28-36页 |
1.2.4 小结与评论 | 第36-37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37-40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37-39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39-40页 |
1.4 研究内容的结构安排 | 第40页 |
1.5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40-41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2 集体腐败:概念阐释与分析框架 | 第42-66页 |
2.1 集体腐败的基本内容 | 第42-50页 |
2.1.1 集体腐败的内涵界定 | 第42-45页 |
2.1.2 集体腐败的关键特征 | 第45-47页 |
2.1.3 集体腐败的主要类型 | 第47-50页 |
2.2 分析框架:“结构-行为-认知” | 第50-55页 |
2.2.1 集体行动研究的三个基本层面 | 第50-53页 |
2.2.2 集体腐败形成机理的分析框架 | 第53-55页 |
2.3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工具 | 第55-65页 |
2.3.1 合谋理论 | 第55-57页 |
2.3.2 社会网络理论 | 第57-59页 |
2.3.3 社会交换理论 | 第59-60页 |
2.3.4 交易成本理论 | 第60-63页 |
2.3.5 中立化理论 | 第63-6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3 集体腐败的结构性根源 | 第66-115页 |
3.1 引言 | 第66-67页 |
3.2 集体腐败:一种合谋形态的腐败 | 第67-70页 |
3.2.1 集体腐败的基本条件 | 第67-69页 |
3.2.2 集体腐败的影响因素 | 第69-70页 |
3.3 集体腐败的制度成因:基于中国情境的解释 | 第70-101页 |
3.3.1 权力租金链的再生产 | 第71-77页 |
3.3.2 行政关系的圈子化重构 | 第77-82页 |
3.3.3 监督控权的效能失灵 | 第82-88页 |
3.3.4 行贿犯罪的轻刑化 | 第88-92页 |
3.3.5 地方治理的项目化运作 | 第92-101页 |
3.4 开发区集体腐败频发的制度分析 | 第101-114页 |
3.4.1 现象与调研 | 第101-105页 |
3.4.2 开发区:“以地谋发展”的关键载体 | 第105-106页 |
3.4.3 政企统合:开发区的运作模式 | 第106-110页 |
3.4.4 对开发区集体腐败频发的解释 | 第110-11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114-115页 |
4 交换网络化:集体腐败中的行为过程 | 第115-135页 |
4.1 引言 | 第115-116页 |
4.2 基于社会交换的集体腐败 | 第116-118页 |
4.2.1 腐败交换:一种非法社会交换 | 第116-117页 |
4.2.2 集体腐败:腐败交换的网络化 | 第117-118页 |
4.3 动力耦合:腐败交换网络化的运作逻辑 | 第118-120页 |
4.4 腐败交换网络化的阶段与策略 | 第120-127页 |
4.4.1 联结阶段:对象识别与关联建构 | 第121-122页 |
4.4.2 整合阶段:关系投资与结构转换 | 第122-125页 |
4.4.3 维持阶段:成员吸纳与组织嵌入 | 第125-127页 |
4.5 腐败网络中的“经纪人”角色 | 第127-134页 |
4.5.1 交换网络中的“经纪人” | 第127-128页 |
4.5.2 腐败经纪人的角色分析 | 第128-13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34-135页 |
5 自我合理化:集体腐败中的认知调适 | 第135-157页 |
5.1 引言 | 第135-136页 |
5.2 腐败涉入中的自我合理化 | 第136-143页 |
5.2.1 腐败自我合理化的作用机理 | 第136-139页 |
5.2.2 腐败自我合理化的多重机制 | 第139-143页 |
5.3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| 第143-145页 |
5.3.1 文本分析法 | 第143页 |
5.3.2 数据的收集 | 第143-144页 |
5.3.3 编码的说明 | 第144-145页 |
5.4 腐败行为的自我合理化机制:基于文本的解读 | 第145-153页 |
5.4.1 合乎法律性:“我没有违法” | 第146-147页 |
5.4.2 对责任的否认:“我并不想这样” | 第147-148页 |
5.4.3 对损害的否认:“我没有造成什么损害” | 第148-149页 |
5.4.4 理所应得:“这是我应得的” | 第149-150页 |
5.4.5 有利对照:“和他们相比,我清廉多了” | 第150-151页 |
5.4.6 诉诸更高层次的忠诚:“我不是为了自己” | 第151-152页 |
5.4.7 功过相抵:“我的错可以由贡献来弥补” | 第152-153页 |
5.4.8 调整注意力:“我尽可能不去想它” | 第153页 |
5.5 腐败合理化认知的群体共享 | 第153-156页 |
5.5.1 群体过程下的认知共享 | 第154-155页 |
5.5.2 认知共享下的集体腐败 | 第155-156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56-157页 |
6 集体腐败的稳定性:一种演化博弈及仿真分析 | 第157-188页 |
6.1 引言 | 第157-158页 |
6.2 演化博弈论的引入 | 第158-164页 |
6.2.1 演化博弈论的基本思想 | 第158-160页 |
6.2.2 演化博弈论的核心概念 | 第160-163页 |
6.2.3 演化博弈分析的适用性 | 第163-164页 |
6.3 被监督者与监督者之间的演化博弈分析 | 第164-175页 |
6.3.1 问题说明与模型建立 | 第165-166页 |
6.3.2 演化博弈的模型分析 | 第166-172页 |
6.3.3 博弈动态的数值仿真 | 第172-174页 |
6.3.4 基于模型分析的讨论 | 第174-175页 |
6.4 腐败同盟内部协作关系的演化博弈分析 | 第175-187页 |
6.4.1 基于权力租金链的腐败协作 | 第175-176页 |
6.4.2 单群体对称博弈模型 | 第176-178页 |
6.4.3 两群体非对称博弈模型 | 第178-184页 |
6.4.4 博弈动态的数值仿真 | 第184-186页 |
6.4.5 基于模型分析的讨论 | 第186-187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87-188页 |
7 集体腐败的控制路径 | 第188-193页 |
7.1 结构层面的控制策略 | 第188-190页 |
7.2 行为层面的控制策略 | 第190-191页 |
7.3 认知层面的控制策略 | 第191-193页 |
8 结论与展望 | 第193-196页 |
8.1 结论 | 第193-194页 |
8.2 展望 | 第194-1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6-21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2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