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1 前言 | 第15-17页 |
2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7-25页 |
2.1 间套作的概念 | 第17-19页 |
2.1.2 间套作的分布和模式 | 第17页 |
2.1.3 间套作对作物产量、品质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2.1.4 间套作优势的机理 | 第18-19页 |
2.2 “麦/玉/豆”体系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2页 |
2.2.1 “麦/玉/豆”体系 | 第19-20页 |
2.2.2 “麦/玉/豆”体系下养分吸收的研究 | 第20-22页 |
2.2.2.1 “麦/玉/豆”体系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2.2.2.2 “麦/玉/豆”体系对磷、钾吸收的影响 | 第21页 |
2.2.2.3 “麦/玉/豆”体系中养分的竞争与促进作用 | 第21-22页 |
2.2.2.4 “麦/玉/豆”体系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| 第22页 |
2.3 氮肥施用效应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5页 |
2.3.1 我国氮肥的施用状况 | 第22-23页 |
2.3.2 施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2.3.3 施氮对土壤无机氮损失和累积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3 研究内容 | 第25页 |
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5-37页 |
4.1 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4.2 技术路线 | 第26页 |
4.3 试验方案 | 第26-29页 |
4.3.1 试验地点 | 第26页 |
4.3.2 农场基本情况 | 第26-27页 |
4.3.3 试验材料 | 第27页 |
4.3.4 试验设计 | 第27-28页 |
4.3.5 试验实施 | 第28-29页 |
4.3.5.1 施肥方法 | 第28页 |
4.3.5.2 试验布置 | 第28-29页 |
4.3.5.3 小区布置 | 第29页 |
4.4 植株样品采集及测定 | 第29-32页 |
4.4.1 小麦 | 第29-30页 |
4.4.1.1 分蘖动态 | 第29-30页 |
4.4.1.2 生物量 | 第30页 |
4.4.1.3 产量及产量构成 | 第30页 |
4.4.1.4 养分分析 | 第30页 |
4.4.2 玉米 | 第30-32页 |
4.4.2.1 株高 | 第31页 |
4.4.2.2 叶面积 | 第31页 |
4.4.2.3 生物量 | 第31页 |
4.4.2.4 产量和产量构成 | 第31-32页 |
4.4.2.5 养分分析 | 第32页 |
4.4.3 大豆 | 第32页 |
4.4.3.1 生物量 | 第32页 |
4.4.3.2 产量及产量构成 | 第32页 |
4.4.3.3 养分分析 | 第32页 |
4.5 土壤样品采集和测定 | 第32-33页 |
4.6 样品分析指标及方法 | 第33页 |
4.7 数据处理 | 第33-36页 |
4.8 仪器设备 | 第36-37页 |
5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134页 |
5.1 氮肥对体系作物生长动态的影响 | 第37-61页 |
5.1.1 小麦生长动态 | 第37-49页 |
5.1.1.1 小麦分蘖数 | 第37页 |
5.1.1.2 小麦收获期株高 | 第37-38页 |
5.1.1.3 小麦干物质积累 | 第38-39页 |
5.1.1.4 小麦干物质分配比例 | 第39-42页 |
5.1.1.5 小麦阶段干物质积累速率 | 第42-44页 |
5.1.1.6 小麦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的转运以及花后干物质输入籽粒量 | 第44-46页 |
5.1.1.7 小麦各时期内行、边行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| 第46-49页 |
5.1.2 玉米生长动态 | 第49-55页 |
5.1.2.1 玉米收获期株高 | 第49-50页 |
5.1.2.2 玉米叶面积指数 | 第50-51页 |
5.1.2.3 玉米叶面积积累速率 | 第51-52页 |
5.1.2.4 玉米群体光合势 | 第52-53页 |
5.1.2.5 玉米净同化率 | 第53页 |
5.1.2.6 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 | 第53-54页 |
5.1.2.7 玉米干物质分配比例 | 第54-55页 |
5.1.2.8 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 | 第55页 |
5.1.3 大豆生长动态 | 第55-61页 |
5.1.3.1 大豆株高 | 第55-59页 |
5.1.3.2 大豆干物质积累动态 | 第59-61页 |
5.1.3.3 大豆干物质分配比例 | 第61页 |
5.2 氮肥对体系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| 第61-65页 |
5.2.1 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 | 第61-62页 |
5.2.2 小麦内行、边行产量和产量构成 | 第62-64页 |
5.2.3 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 | 第64-65页 |
5.2.4 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 | 第65页 |
5.3 氮肥对体系作物养分吸收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| 第65-117页 |
5.3.1 氮素养分吸收积累和分配 | 第65-84页 |
5.3.1.1 小麦氮含量 | 第65-68页 |
5.3.1.2 小麦氮素积累和分配 | 第68-70页 |
5.3.1.3 小麦内行、边行氮素积累 | 第70-71页 |
5.3.1.4 小麦氮素阶段积累量 | 第71-74页 |
5.3.1.5 玉米氮含量 | 第74-76页 |
5.3.1.6 玉米氮积累和分配 | 第76-78页 |
5.3.1.7 玉米氮阶段积累量 | 第78-81页 |
5.3.1.8 大豆氮含量 | 第81-82页 |
5.3.1.9 大豆氮积累和分配 | 第82-83页 |
5.3.1.10 大豆氮阶段积累量 | 第83-84页 |
5.3.2 磷素养分吸收积累和分配 | 第84-100页 |
5.3.2.1 小麦磷含量 | 第84-86页 |
5.3.2.2 小麦磷积累和分配 | 第86-88页 |
5.3.2.3 小麦内、边行磷积累量 | 第88页 |
5.3.2.4 小麦磷阶段积累量 | 第88-91页 |
5.3.2.5 玉米磷含量 | 第91-93页 |
5.3.2.6 玉米磷积累和分配 | 第93-95页 |
5.3.2.7 玉米磷阶段积累量 | 第95-96页 |
5.3.2.8 大豆磷含量 | 第96-98页 |
5.3.2.9 大豆磷积累和分配 | 第98-99页 |
5.3.2.10 大豆磷阶段积累量 | 第99-100页 |
5.3.3 钾素吸收积累和分配 | 第100-117页 |
5.3.3.1 小麦钾含量 | 第100-103页 |
5.3.3.2 小麦钾积累和分配 | 第103-105页 |
5.3.3.3 小麦内、边行钾积累量 | 第105页 |
5.3.3.4 小麦钾阶段积累量 | 第105-108页 |
5.3.3.5 玉米钾含量 | 第108-110页 |
5.3.3.6 玉米钾积累和分配 | 第110-112页 |
5.3.3.7 玉米钾阶段积累量 | 第112-114页 |
5.3.3.8 大豆钾含量 | 第114-115页 |
5.3.3.9 大豆钾积累和分配 | 第115-116页 |
5.3.3.10 大豆钾阶段积累 | 第116-117页 |
5.4 氮肥对体系土壤无机氮变化的影响 | 第117-121页 |
5.4.1 小麦0~40cm土层土壤无机氮变化 | 第117-119页 |
5.4.2 玉米0~1m土层土壤无机氮变化 | 第119-121页 |
5.4.3 大豆0~40cm土层土壤无机氮变化 | 第121页 |
5.5 氮肥对体系周年产值、收益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121-134页 |
5.5.1 体系年产值和年收益 | 第121-122页 |
5.5.2 体系中氮肥的表观平衡 | 第122-123页 |
5.5.4 体系中氮肥的利用率 | 第123-126页 |
5.5.5 体系中磷肥的表观平衡 | 第126页 |
5.5.6 体系中磷肥养分收获指数和偏生产力 | 第126-129页 |
5.5.7 体系中钾肥的表观平衡 | 第129页 |
5.5.8 体系中钾肥的养分收获指数和偏生产力 | 第129-131页 |
5.5.9 体系中各作物百公斤籽粒需肥量 | 第131页 |
5.5.10 体系的产值分配比 | 第131-134页 |
6 讨论 | 第134-139页 |
6.1 施氮对体系作物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 | 第134-135页 |
6.2 施氮对体系作物氮素养分的吸收和转移的影响 | 第135-139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39-143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39-141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141-143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43-151页 |
致谢 | 第151-1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