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研究课题的提出、目的和意义 | 第8页 |
1.2 公路滑坡简况 | 第8-13页 |
1.2.1 滑坡的形态 | 第9-12页 |
1.2.2 影响滑坡的因素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动态 | 第13-14页 |
1.3.1 边坡稳定性研究历史 | 第13页 |
1.3.2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3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| 第14页 |
1.4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5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2 公路滑坡的基本分析 | 第16-23页 |
2.1 滑坡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| 第16-17页 |
2.2 滑坡作用的机理 | 第17-21页 |
2.2.1 滑坡作用区基本过程机理的类型和方式[09] | 第17页 |
2.2.2 滑坡总的稳定性破坏时滑坡准备阶段的滑动过程机理 | 第17-21页 |
2.3 滑坡的公路工程灾害 | 第21-23页 |
3 龙井滑坡工程地质勘察与现场监测研究 | 第23-52页 |
3.1 崇遵高速公路第十三合同段龙井滑坡工程地质勘察(施工阶段) | 第23-29页 |
3.1.1 滑坡概况 | 第23页 |
3.1.2 工作概况 | 第23-24页 |
3.1.3 自然地理条件 | 第24页 |
3.1.4 工程地质条件 | 第24-25页 |
3.1.5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5页 |
3.1.6 滑坡工程地质情况 | 第25-28页 |
3.1.7 滑坡后壁山体工程地质情况 | 第28-29页 |
3.1.8 工程地质建议 | 第29页 |
3.2 龙井滑坡现场监测点布置与测斜原理 | 第29-35页 |
3.2.1 前言 | 第29-30页 |
3.2.2 测斜仪主要性能指标 | 第30页 |
3.2.3 钻孔测斜仪的基本原理 | 第30-31页 |
3.2.4 监测数据处理 | 第31-32页 |
3.2.5 监测点(孔)的布置 | 第32-34页 |
3.2.6 钻孔测斜管的埋设 | 第34-35页 |
3.3 龙井滑坡现场监测研究 | 第35-50页 |
3.3.1 地表位移特征 | 第35页 |
3.3.2 深部位移特征 | 第35-5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4 龙井滑坡治理设计研究 | 第52-70页 |
4.1 滑坡推力计算及稳定性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1.1 滑坡体上的荷载 | 第52页 |
4.1.2 边坡稳定性计算及稳定性评价 | 第52-53页 |
4.2 滑坡推力设计值的计算 | 第53-55页 |
4.2.1 可根据滑动面形状分成三个公式进行计算 | 第53-54页 |
4.2.2 滑坡设计锚固力计算 | 第54-55页 |
4.3 锚杆(锚索)单孔设计锚固力及锚孔数量的计算 | 第55-59页 |
4.3.1 预应力锚固钢材 | 第55-56页 |
4.3.2 单根锚杆的力学性能 | 第56-57页 |
4.3.3 单孔设计锚固力计算 | 第57-59页 |
4.3.4 锚孔数量的计算 | 第59页 |
4.4 砂浆材料的配比及锚固段的设计计算 | 第59-62页 |
4.4.1 砂浆原材料的选择及配比设计 | 第59页 |
4.4.2 聚丙烯纤维及产品技术要求 | 第59-60页 |
4.4.3 聚丙烯纤维水泥砂浆锚固段长度计算 | 第60-62页 |
4.5 锚杆结构的设计 | 第62-66页 |
4.5.1 锚杆倾角及方向设计 | 第62-64页 |
4.5.2 锚固段钢铰线的结构 | 第64-65页 |
4.5.3 自由段钢铰线的结构 | 第65页 |
4.5.4 锚杆锚座的形式 | 第65-66页 |
4.5.5 锚杆间距 | 第66页 |
4.5.6 锚孔直径 | 第66页 |
4.6 工程灌浆设计 | 第66-69页 |
4.6.1 工程概况 | 第66-67页 |
4.6.2 灌浆孔的布置 | 第67页 |
4.6.3 灌浆导管 | 第67页 |
4.6.4 灌浆浆液及压力 | 第67-68页 |
4.6.5 施工概况 | 第68页 |
4.6.6 灌浆效果检测 | 第68-69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5 依托工程有限元分析及地表监测研究 | 第70-78页 |
5.1 依托工程有限元分析 | 第70-74页 |
5.2 YK88+200 断面地表监测结果分析 | 第74-77页 |
5.3 有限元模拟与地表位移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| 第7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6 结论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83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