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ndroid平台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论文研究工作 | 第12页 |
1.4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检测技术分析 | 第14-36页 |
2.1 Android系统简介 | 第14-19页 |
2.1.1 Android平台核心组件 | 第14-17页 |
2.1.2 Android应用程序配置文件 | 第17-18页 |
2.1.3 Android系统安全机制 | 第18-19页 |
2.2 静态检测技术 | 第19-22页 |
2.2.1 Dex文件逆向技术 | 第20-21页 |
2.2.2 so文件逆向技术 | 第21-22页 |
2.2.3 静态检测技术分析 | 第22页 |
2.3 动态插桩技术 | 第22-28页 |
2.3.1 java层插桩 | 第23-24页 |
2.3.2 native c层插桩 | 第24-26页 |
2.3.3 内核层插桩 | 第26-27页 |
2.3.4 动态插桩技术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4 动静结合的检测方式 | 第28页 |
2.5 样本特征分析提取 | 第28-35页 |
2.5.1 自带root功能的恶意样本分析 | 第28-31页 |
2.5.2 远控类恶意样本分析 | 第31-33页 |
2.5.3 窃密类恶意样本分析 | 第33-35页 |
2.5.4 样本分析归纳 | 第35页 |
2.6 总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系统设计 | 第36-41页 |
3.1 系统架构设计 | 第36-37页 |
3.1.1 设计目标 | 第36页 |
3.1.2 设计方案 | 第36-37页 |
3.2 静态检测模块设计 | 第37-39页 |
3.3 动态检测模块设计 | 第39-40页 |
3.4 总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系统实现 | 第41-51页 |
4.1 开发工具及开发环境 | 第41页 |
4.2 系统架构实现 | 第41-43页 |
4.3 静态检测模块实现 | 第43-48页 |
4.4 动态检测模块实现 | 第48-50页 |
4.5 总结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1-57页 |
5.1 实验平台及环境 | 第51页 |
5.2 实验内容 | 第51-56页 |
5.3 实验总结 | 第56-57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6.1 总结 | 第57-58页 |
6.2 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