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药用作物论文--草本论文--多年生论文

菘蓝遗传多样性及其药材品质评价研究

摘要第10-13页
ABSTRACT第13-16页
符号及缩略语说明第17-18页
前言第18-19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-37页
    第一节 菘蓝研究概况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 1 菘蓝本草考证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 菘蓝生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 菘蓝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4 菘蓝栽培生理研究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菘蓝适宜播种期和采收期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种植密度与合理施肥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 逆境胁迫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5 菘蓝育种技术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 系统选育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 多倍体育种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 转基因育种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6 菘蓝分子生物学研究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7 菘蓝种质资源评价研究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1 基于形态学标记的菘蓝遗传多样性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 基于生化标记的菘蓝遗传多样性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8 菘蓝药材品质评价研究第24-25页
    第二节 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5-34页
        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 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25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形态学标记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细胞学标记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生化标记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分子标记技术第28-34页
    第三节 中药材质量评价研究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1 建立中药材质量评价标准的意义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 中药材质量评价的研究方法第35-37页
第二章 菘蓝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第37-59页
    第一节 菘蓝植株形态多样性研究第37-49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数据分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40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菘蓝形态性状变异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形态性状聚类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 讨论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菘蓝形态变异的多样性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菘蓝形态变异在育种上的价值第48-49页
    第二节 菘蓝花粉形态多样性分析第49-59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50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菘蓝花粉形态特征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不同菘蓝居群花粉粒的形状与大小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菘蓝不同居群花粉萌发沟特征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菘蓝不同居群花粉外壁纹饰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花粉形态特征间相关性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菘蓝花粉形态特征主成分分析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聚类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 讨论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菘蓝花粉形态特征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菘蓝花粉形态特征演化规律第57-59页
第三章 菘蓝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第59-103页
    第一节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菘蓝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第59-72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62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ISSR-PCR反应体系正交试验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Mg~(2+)浓度对ISSR-PCR的影响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dNTP浓度对ISSR-PCR的影响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退火温度对ISSR-PCR的影响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循环次数对ISSR-PCR的影响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ISSR-PCR最佳反应体系及程序建立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ISSR引物筛选及样品分析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9 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0 聚类分析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1 主坐标分析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 讨论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ISSR标记的优点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菘蓝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菘蓝居群的遗传结构第71-72页
    第二节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菘蓝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第72-86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74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SRAP-PCR最佳反应体系及程序建立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引物筛选及样品分析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居群和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分析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聚类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主坐标分析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ISSR与SRAP对菘蓝遗传多样性的综合分析第80-84页
        3 讨论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SRAP标记的特点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菘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菘蓝居群的遗传结构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ISSR和SRAP的标记效率第84-86页
    第三节 菘蓝ITS2序列分析第86-92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ITS2序列长度及碱基频率分析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ITS2序列多态性分析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基于ITS2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3 讨论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菘蓝的遗传分化与变异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菘蓝居群系统发育分析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ITS2序列鉴定第90-92页
    第四节 菘蓝叶绿体基因组trnL-F序列分析第92-98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trnL-F序列长度及碱基频率分析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trnL-F序列多态性分析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基于trnL-F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3 讨论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菘蓝的遗传分化与变异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菘蓝居群系统发育分析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trnL-F序列在菘蓝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第97-98页
    第五节 菘蓝叶绿体基因组rbcL序列分析第98-103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99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rbcL序列长度及碱基频率分析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rbcL序列多态性分析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基于rbcL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3 讨论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菘蓝的遗传分化与变异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菘蓝居群系统发育分析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菘蓝遗传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第102-103页
第四章 菘蓝药材品质评价研究第103-129页
    第一节 菘蓝不同居群活性成分含量比较研究第103-118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仪器与试剂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方法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107-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菘蓝不同居群活性成分含量分析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菘蓝活性成分含量相关性分析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菘蓝活性成分含量与地理分布相关性分析第108-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菘蓝活性成分含量与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主成分分析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以活性成分为指标的聚类分析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 3 讨论第114-1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活性成分含量比较第114-1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环境因子对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第117-118页
    第二节 菘蓝不同居群无机元素含量分析第11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1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仪器与试剂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方法第119页
    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119-1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无机元素测定结果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无机元素间相关性分析第1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无机元素与有机成分间的相关性分析第1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主成分分析第120-1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聚类分析第125页
        3 讨论第125-1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无机元素含量比较及分析第125-1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无机元素与药用功效第127-129页
全文讨论与结论第129-133页
论文创新点第133-135页
参考文献第135-153页
附图第153-159页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59-161页
致谢第161页

论文共1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LED光谱对桔梗组培苗形态建成及离体成花的影响
下一篇:资源委员会与美国的技术贸易(1932-1949年)--以电工工业为透视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