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5 创新与不足 | 第13页 |
1.6 论文基本内容 | 第13-16页 |
第2章 价值观认同中灌输论的实质内涵 | 第16-23页 |
2.1 中西方对灌输词义的阐释 | 第16-18页 |
2.2 价值观认同中灌输论的精神实质 | 第18-21页 |
2.2.1 原则层面上的灌输论 | 第18-19页 |
2.2.2 方法层面上的灌输论 | 第19-20页 |
2.2.3 灌输论既是原则也是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3 价值观认同中灌输论的强制性与非强制性 | 第21-23页 |
2.3.1 价值观认同中灌输论的强制性 | 第21-22页 |
2.3.2 价值观认同中灌输论的非强制性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价值观的客观性是灌输论的逻辑前提 | 第23-31页 |
3.1 价值观客观性的哲学依据 | 第23-26页 |
3.1.1“个体价值”与“社会价值”的冲突需要价值观灌输 | 第23-25页 |
3.1.2“集体主义何以可能”需要价值观灌输 | 第25-26页 |
3.2 社会主义价值观客观性的现实基础 | 第26-29页 |
3.2.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基础 | 第27-28页 |
3.2.2 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| 第28-29页 |
3.3 价值观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观认同中灌输论的必然性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唯物主义“反映论”:灌输论的认识论原理 | 第31-36页 |
4.1 西方认识论原理对“灌输论”的理论启示 | 第31-36页 |
4.1.1 柏拉图的“回忆说”对灌输论中主体能动性的夸大 | 第31-32页 |
4.1.2 洛克的“白板说”对灌输论中主体能动性的忽略 | 第32-36页 |
第5章 灌输论在价值观认同中的教育实践路径 | 第36-39页 |
5.1 灌输中教育者对价值观的客观描述 | 第36-37页 |
5.2 灌输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价值观偏见的清除 | 第37-38页 |
5.3 灌输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价值观共识的确认 | 第38-39页 |
结论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4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44-45页 |
后记和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