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6页 |
1.1 水污染及污水处理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1.1 水污染现状 | 第11页 |
1.1.2 污水处理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及氧化沟工艺概述 | 第12-17页 |
1.2.1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| 第12-13页 |
1.2.2 氧化沟工艺概述 | 第13-17页 |
1.3 Carrousel氧化沟脱氮除磷原理及其研究现状 | 第17-22页 |
1.3.1 Carrousel氧化沟脱氮原理 | 第17-20页 |
1.3.2 Carrousel氧化沟除磷原理 | 第20-21页 |
1.3.3 Carrousel氧化沟脱氮除磷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1.4 氧化沟流态研究现状 | 第22-23页 |
1.5 氧化沟的运行能耗研究现状 | 第23-24页 |
1.6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1.6.1 问题的提出 | 第24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6.3 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试验氧化沟、设备及试验方法 | 第26-30页 |
2.1 试验氧化沟概况 | 第26页 |
2.2 工艺流程 | 第26页 |
2.3 试验水质 | 第26-27页 |
2.4 试验工艺系统及设备 | 第27-28页 |
2.5 试验方案 | 第28-29页 |
2.6 监测项目及其检测方法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运行问题诊断 | 第30-47页 |
3.1 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现有运行工况分析 | 第30页 |
3.2 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沿程水质测试分析 | 第30-35页 |
3.2.1 CODCr测试结果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2.2 TP的测试结果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2.3 脱氮效果的测试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3 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水力流态测试分析 | 第35-45页 |
3.3.1 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内曝气转碟及推动器的分布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3.2 水下推动器单独运行时流速分布 | 第36-37页 |
3.3.3 曝气转碟单独运行时流速分布 | 第37-38页 |
3.3.4 水下推动器与曝气转碟联合运行时的流速分布 | 第38-39页 |
3.3.5 正常工况下流速测试分析 | 第39-4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4章 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运行参数的调整 | 第47-63页 |
4.1 运行参数及相关指标分析 | 第47-51页 |
4.1.1 污泥特性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1.2 水力停留时间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1.3 污泥负荷分析 | 第50页 |
4.1.4 溶解氧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2 工艺运行参数调整 | 第51-52页 |
4.3 工艺参数的调整及运行效果分析 | 第52-60页 |
4.3.1 污泥龄(SRT)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| 第52-57页 |
4.3.2 水力停留时间(HRT)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4.3.3 溶解氧(DO)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4 运行参数优化后脱氮效果分析 | 第60-6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5章 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节能运行分析研究 | 第63-76页 |
5.1 氧化沟系统的能耗 | 第63-64页 |
5.2 工况的设计计算 | 第64-68页 |
5.2.1 计算参数的选择 | 第64-65页 |
5.2.2 工况一的设计计算 | 第65-67页 |
5.2.3 工况二的设计计算 | 第67-68页 |
5.3 节能工况的运行分析 | 第68-74页 |
5.3.1 工况一的运行分析 | 第69-72页 |
5.3.2 工况二的运行分析 | 第72-74页 |
5.4 工况一、二的运行效果和能耗比较 | 第74-7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结论与建议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5-8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