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源遥感森林碳储量估测系统研发及应用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0-15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0-11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1-13页 |
1.3.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3-15页 |
2 研究内容和目标 | 第15-17页 |
2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2.2 研究目标 | 第15页 |
2.3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2.3.1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2.3.2 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3 系统研发关键技术 | 第17-21页 |
3.1 组件式GIS | 第17页 |
3.2 GIS组件 | 第17页 |
3.3 插件式编程技术 | 第17-19页 |
3.3.1 插件式的体系结构 | 第18页 |
3.3.2 插件的实现原理 | 第18-19页 |
3.4 数据库技术 | 第19-21页 |
3.4.1 空间数据库 | 第19页 |
3.4.2 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 | 第19-21页 |
4 生物量与碳储量估测理论和算法 | 第21-39页 |
4.1 建模样地提取 | 第21页 |
4.2 解译标志质量控制 | 第21-23页 |
4.3 样地单元遥感信息提取 | 第23-24页 |
4.4 灰度归一化 | 第24页 |
4.5 地形信息提取 | 第24-26页 |
4.6 变量优选 | 第26-27页 |
4.7 估测模型建立 | 第27-33页 |
4.7.1 参数化方法建立估测模型 | 第27-31页 |
4.7.2 非参数化方法估测生物量 | 第31-33页 |
4.8 计算根茎比和碳转换参数 | 第33-34页 |
4.9 森林植被信息提取 | 第34-39页 |
4.9.1 分类类别确定 | 第34-35页 |
4.9.2 分类器的选择 | 第35-38页 |
4.9.3 分类精度分析 | 第38-39页 |
5 多源遥感森林碳储量估测系统的建设 | 第39-69页 |
5.1 需求分析 | 第39页 |
5.2 系统功能分析 | 第39-40页 |
5.3 系统设计原则 | 第40页 |
5.4 系统架构设计 | 第40-42页 |
5.5 系统数据库设计 | 第42-43页 |
5.6 系统软硬件环境 | 第43-44页 |
5.6.1 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 | 第43页 |
5.6.2 系统开发的软件环境 | 第43-44页 |
5.7 碳储量估测流程设计 | 第44-45页 |
5.8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代码实现 | 第45-69页 |
5.8.1 系统界面设计与实现 | 第45-47页 |
5.8.2 数据加载与管理 | 第47-48页 |
5.8.3 视图管理 | 第48-49页 |
5.8.4 样地分析 | 第49-54页 |
5.8.5 模型构建 | 第54-58页 |
5.8.6 地形信息提取 | 第58-60页 |
5.8.7 森林类型提取 | 第60-64页 |
5.8.8 定量估测 | 第64-65页 |
5.8.9 碳储量批量计算 | 第65-66页 |
5.8.10 其他功能 | 第66-69页 |
6 估测系统应用实验 | 第69-85页 |
6.1 实验数据收集与准备 | 第69-71页 |
6.2 生物量估测模型建立 | 第71-73页 |
6.3 森林类型提取 | 第73-74页 |
6.4 地形信息提取 | 第74-75页 |
6.5 森林碳储量定量估测 | 第75-85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85-87页 |
7.1 结论 | 第85-86页 |
7.2 展望 | 第86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2页 |
附录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