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个人数据的定义及其辨析 | 第8-13页 |
1.1 立法定义 | 第8-9页 |
1.2 学理定义 | 第9-10页 |
1.2.1 隐私权型定义 | 第9页 |
1.2.2 个人信息型定义 | 第9页 |
1.2.3 识别型定义 | 第9-10页 |
1.3 个人数据与个人信息的概念与辨析 | 第10-13页 |
1.3.1 数据与信息的概念 | 第10-11页 |
1.3.2 个人数据与个人信息的辨析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个人数据保护问题的产生与我国的立法现状 | 第13-16页 |
2.1 个人数据的滥用 | 第13页 |
2.2 个人数据保护的必要性 | 第13-14页 |
2.2.1 是保护个体基本权利及个人尊严的需要 | 第13页 |
2.2.2 是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需要 | 第13-14页 |
2.2.3 是适应数据资源国际竞争愈演愈烈新态势的必然要求 | 第14页 |
2.3 我国的立法现状 | 第14-16页 |
2.3.1 民法总则 | 第14-15页 |
2.3.2 个人数据保护法的起草 | 第15-16页 |
第三章 个人数据保护的法理基础 | 第16-21页 |
3.1 美国个人数据保护的隐私权理论 | 第16页 |
3.2 中国应采用一般人格权作为个人数据保护的民法基础 | 第16-21页 |
3.2.1 一般人格权概念和特征 | 第17页 |
3.2.2 个人数据保护的精神性人格利益是一般人格的客体 | 第17-18页 |
3.2.3 个人数据保护的客体 | 第18-19页 |
3.2.4 个人数据保护的民法基础 | 第19-21页 |
第四章 个人数据的侵权责任认定 | 第21-26页 |
4.1 个人数据侵权的归责原则 | 第21-22页 |
4.1.1 个人数据归责原则概述 | 第21页 |
4.1.2 过错责任原则 | 第21-22页 |
4.1.3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| 第22页 |
4.2 个人数据侵权的责任构成要件 | 第22-25页 |
4.2.1 违法行为 | 第23页 |
4.2.2 损害事实 | 第23-24页 |
4.2.3 因果关系 | 第24页 |
4.2.4 主观过错 | 第24-25页 |
4.3 个人数据侵权的责任形式 | 第25-26页 |
第五章 个人数据保护权利的冲突 | 第26-29页 |
5.1 个人数据保护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 | 第26-27页 |
5.1.1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定 | 第26页 |
5.1.2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个人数据保护并非处于矛盾地位 | 第26-27页 |
5.2 个人数据保护权利与知情权的冲突与调整 | 第27-29页 |
5.2.1 知情权与个人数据保护权利的关系 | 第27页 |
5.2.2 调整两者权利冲突的原则 | 第27-29页 |
第六章 个人数据保护法立法建议——代结论 | 第29-36页 |
6.1 基本原则的确立 | 第29-31页 |
6.1.1 收集限制原则 | 第29页 |
6.1.2 收集个人是数据的手段符合合法及诚信原则 | 第29-30页 |
6.1.3 数据质量原则 | 第30页 |
6.1.4 目的明确性原则 | 第30页 |
6.1.5 限制揭露原则 | 第30页 |
6.1.6 公开原则 | 第30页 |
6.1.7 安全保护员原则 | 第30页 |
6.1.8 敏感数据的处理原则 | 第30-31页 |
6.1.9 责任原则 | 第31页 |
6.2 保护对象的范围 | 第31-32页 |
6.2.1 法人 | 第31页 |
6.2.2 死者 | 第31页 |
6.2.3 外国自然人 | 第31-32页 |
6.3 法律的适用范围 | 第32页 |
6.4 数据主体的权利 | 第32-34页 |
6.4.1 同意权 | 第32页 |
6.4.2 获取权 | 第32-33页 |
6.4.3 知悉权 | 第33页 |
6.4.4 删除、修改、补充权 | 第33-34页 |
6.5 跨国传输与自由流通的限制 | 第34-36页 |
6.5.1 整和个人数据的跨国流通法规的必要性 | 第34页 |
6.5.2 赞成与反对个人数据跨国传输与自由流通的论战 | 第34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8页 |
致谢 | 第38-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