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7-13页 |
| 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7-8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8-11页 |
| 1.3 选题的意义及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1-13页 |
| 第2章 赵顺孙的生平及著述情况 | 第13-20页 |
| 2.1 赵顺孙的生平事迹 | 第13-15页 |
| 2.1.1 生平简述 | 第13-14页 |
| 2.1.2 与朱熹的师承脉络 | 第14-15页 |
| 2.2 赵顺孙的著作 | 第15-20页 |
| 2.2.1 著作简介 | 第15-16页 |
| 2.2.2《四书纂疏》的成书及历代出版发行录 | 第16-20页 |
| 第3章 《四书纂疏》的学术背景 | 第20-28页 |
| 3.1 南宋“四书学”的发展走向 | 第20-21页 |
| 3.2 朱门弟子十三家及其《四书》解 | 第21-28页 |
| 第4章 《四书纂疏》的解经特色 | 第28-43页 |
| 4.1“朱门集释”之代表:兼采朱子学者十三家之说 | 第28-36页 |
| 4.1.1 援引朱子语录及或问,兼采朱子高足十三家之说 | 第28-30页 |
| 4.1.2 兼采众善,以“辅广”之学为主。 | 第30-36页 |
| 4.1.2.1 辅广的学术渊源 | 第32-34页 |
| 4.1.2.2 辅广《四书纂疏》疏解特色 | 第34-36页 |
| 4.2 汉学与宋学相结合的诠释法 | 第36-43页 |
| 4.2.1 重视义理,不废训诂 | 第36-40页 |
| 4.2.2 以疏为体、以经解经的诠释方法 | 第40-43页 |
| 第5章《四书纂疏》述评 | 第43-47页 |
| 5.1 《四书纂疏》不足之处 | 第43-44页 |
| 5.2 《四书纂疏》的学术贡献及价值 | 第44-47页 |
| 结语 | 第47-48页 |
| 致谢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