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1-13页 |
第2章 SSc-PAH模型的建立、药物干预及其评价 | 第13-25页 |
2.1 材料 | 第13-14页 |
2.1.1 实验动物 | 第13页 |
2.1.2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13页 |
2.1.3 主要试剂 | 第13-14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14-16页 |
2.2.1 动物分组 | 第14页 |
2.2.2 留取血液标本 | 第14页 |
2.2.3 建立模型 | 第14页 |
2.2.4 记录各组实验动物的基本情况 | 第14页 |
2.2.5 血流动力学检测 | 第14-15页 |
2.2.6 病理切片制作 | 第15-16页 |
2.2.7 统计分析 | 第16页 |
2.3 结果 | 第16-23页 |
2.3.1 各组实验动物一般情况 | 第16-17页 |
2.3.2 各组体重比较 | 第17-18页 |
2.3.3 各组mPAP比较 | 第18-19页 |
2.3.4 各组RVHI比较 | 第19-20页 |
2.3.5 mPAP及RVHI相关性分析 | 第20页 |
2.3.6 皮肤及肺光镜下病理 | 第20-23页 |
2.4 讨论 | 第23-24页 |
2.5 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球结膜微循环在SSc-PAH中的意义及VEGF相关性分析 | 第25-41页 |
3.1 球结膜微循环检测 | 第25-31页 |
3.1.1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25页 |
3.1.2 试验方法 | 第25-26页 |
3.1.3 统计分析 | 第26页 |
3.1.4 结果 | 第26-31页 |
3.2 血清VEGF分析 | 第31-36页 |
3.2.1 主要实验仪器、设备及试剂 | 第31-32页 |
3.2.2 实验方法 | 第32-33页 |
3.2.3 统计分析 | 第33页 |
3.2.4 实验结果 | 第33-36页 |
3.3 讨论 | 第36-39页 |
3.3.1 微循环障碍在SSc中的作用 | 第36-37页 |
3.3.2 微循环与SSc-PAH的联系 | 第37-38页 |
3.3.3 球结膜微循环在SSc-PAH的诊断价值 | 第38页 |
3.3.4 VEGF在SSc-PAH中的作用初探 | 第38-39页 |
3.3.5 VEGF与球结膜微循环的相关分析 | 第39页 |
3.4 小结 | 第39-40页 |
3.5 不足 | 第40-41页 |
第4章 结论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7页 |
综述 | 第47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