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| ·三疣梭子蟹主要病害研究进展 | 第12-18页 |
| ·病毒性疾病 | 第12-13页 |
| ·细菌性疾病 | 第13-14页 |
| ·弧菌病 | 第13页 |
| ·丝状细菌病 | 第13页 |
| ·甲壳溃疡病 | 第13-14页 |
| ·烂鳃病(或黑鳃病) | 第14页 |
| ·寄生虫性疾病 | 第14-16页 |
| ·才女虫病 | 第14页 |
| ·拟阿脑虫病 | 第14-15页 |
| ·卵涡鞭虫病 | 第15-16页 |
| ·固着类纤毛虫病 | 第16页 |
| ·其他甲壳动物病 | 第16页 |
| ·其他疾病 | 第16-18页 |
| ·"牛奶病" | 第16-17页 |
| ·掉腿病 | 第17页 |
| ·粘抓病 | 第17页 |
| ·水肿病 | 第17-18页 |
| ·蜕壳不遂症 | 第18页 |
| ·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第2章 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 | 第19-34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2页 |
| ·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 | 第19页 |
| ·材料来源 | 第19页 |
| ·细菌的分离纯化 | 第19页 |
| ·人工感染试验 | 第19-20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19-20页 |
| ·成蟹注射感染 | 第20页 |
| ·成蟹创伤浸泡感染 | 第20页 |
| ·大眼幼体、幼蟹及对虾苗浸泡感染 | 第20页 |
| ·细菌形态特征观察和理化特性鉴定 | 第20-21页 |
| ·细菌的分子鉴定 | 第21页 |
| ·PCR模板DNA制备 | 第21页 |
| ·16SrRNA基因序列的PCR扩增与测序 | 第21页 |
| ·gyrB基因序列的PCR扩增与测序 | 第21页 |
| ·16SrR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| 第21页 |
| ·病原菌耐药性试验 | 第21-22页 |
| ·胞外酶定性分析 | 第22页 |
| ·蛋白酶活性检测 | 第22页 |
| ·脂酶活性检测 | 第22页 |
| ·卵磷脂酶活性检测 | 第22页 |
| ·淀粉酶活性检测 | 第22页 |
| ·尿素酶活性检测 | 第22页 |
| ·结果 | 第22-32页 |
| ·病原菌菌落形态及培养特性 | 第22-25页 |
| ·供试细菌的致病性 | 第25-27页 |
| ·对成蟹的致病性 | 第25-26页 |
| ·对大眼幼体及幼蟹的致病性 | 第26-27页 |
| ·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 | 第27-29页 |
| ·16SrRNA和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·药敏试验 | 第30-32页 |
| ·讨论 | 第32-34页 |
| 第3章 梭子蟹弗氏柠檬酸杆菌病组织病理学初步研究 | 第34-44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5页 |
| ·实验用蟹 | 第34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34-35页 |
| ·常规解剖观察 | 第34页 |
| ·样本组织脱水处理 | 第34页 |
| ·样本组织透明处理 | 第34页 |
| ·样本组织浸蜡处理 | 第34页 |
| ·样本组织包埋处理 | 第34-35页 |
| ·切片 | 第35页 |
| ·烤片 | 第35页 |
| ·H.E染色 | 第35页 |
| ·结果 | 第35-42页 |
| ·病蟹的外观及解剖症状 | 第35-36页 |
| ·组织病理观察 | 第36-42页 |
| ·步足肌肉组织 | 第36-37页 |
| ·螯足肌肉组织 | 第37-38页 |
| ·鳃组织 | 第38-39页 |
| ·心肌组织 | 第39-40页 |
| ·肝胰腺组织 | 第40-41页 |
| ·性腺组织 | 第41-42页 |
| ·讨论 | 第42-44页 |
| 第4章 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 | 第44-50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4-46页 |
| ·试验菌株及其来源 | 第44页 |
| ·供试海产品 | 第44页 |
| ·细菌模板DNA的制备 | 第44页 |
| ·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44-45页 |
| ·cfa基因序列的扩增 | 第45页 |
| ·PCR产物检测 | 第45页 |
| ·PCR灵敏度检测 | 第45页 |
| ·PCR检测方法的应用 | 第45-46页 |
| ·结果 | 第46-48页 |
| ·PCR最佳反应条件的确立 | 第46页 |
| ·PCR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46页 |
| ·PCR检测方法灵敏性检测 | 第46-47页 |
| ·海产品检测结果 | 第47-48页 |
| ·讨论 | 第48-50页 |
| 第5章 常用中草药对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抑、杀效果研究 | 第50-55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·药物及来源 | 第50页 |
| ·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| 第50页 |
| ·中草药浓缩药液的制备 | 第50-51页 |
| ·菌液的制备 | 第51页 |
| ·抑菌作用的测定 | 第51页 |
| ·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| 第51页 |
| ·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| 第51页 |
| ·结果 | 第51-53页 |
| ·20种中草药煎液的抑菌效果 | 第51-52页 |
| ·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 | 第52-53页 |
| ·讨论 | 第53-55页 |
| 第6章 常用抗菌药物对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抗菌效果研究 | 第55-63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55-57页 |
| ·实验材料用品 | 第55-56页 |
| ·营养琼脂培养基 | 第55-56页 |
| ·营养肉汤培养基 | 第56页 |
| ·抗菌药物及来源 | 第56页 |
| ·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| 第56页 |
| ·菌液的制备 | 第56页 |
| ·抗菌药物药液的配制 | 第56-57页 |
| ·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| 第57页 |
| ·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| 第57页 |
| ·结果 | 第57-60页 |
| ·十种药物对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抗菌效果 | 第57-60页 |
| ·最小抑菌浓度 | 第57-58页 |
| ·最小杀菌浓度 | 第58-59页 |
| ·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比较 | 第59-60页 |
| ·讨论 | 第60-63页 |
| ·常用抗菌药物对病原细菌杀菌效果研究的必要性 | 第60页 |
| ·抗菌药物的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分析 | 第60-63页 |
| 第7章 结论 | 第63-66页 |
| ·研究成果小结 | 第63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63-66页 |
| 附录A | 第66-68页 |
| 附录B | 第68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