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3 国内外文献述评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1.4 本文的贡献与不足 | 第16-17页 |
1.4.1 研究的贡献 | 第16页 |
1.4.2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| 第16-17页 |
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2.1.1 基本公共服务的定义 | 第17页 |
2.1.2 公共事业性服务的定义 | 第17页 |
2.1.3 财政绩效评价 | 第17-18页 |
2.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8-20页 |
2.2.1 公共物品理论 | 第18页 |
2.2.2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3 4E理论 | 第19-20页 |
3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性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现状及问题 | 第20-27页 |
3.1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事业性服务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 | 第20-24页 |
3.1.1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总量分析 | 第20-22页 |
3.1.2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| 第22-24页 |
3.2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性服务财政绩效评估的现状和问题 | 第24-27页 |
3.2.1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性服务财政绩效评估的现状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2.2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性服务财政绩效评估的问题分析 | 第25-27页 |
4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性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| 第27-31页 |
4.1 评估体系方法论的构建 | 第27-28页 |
4.1.1 因子分析法 | 第27-28页 |
4.1.2 层次分析法 | 第28页 |
4.1.3 聚类分析 | 第28页 |
4.2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8-31页 |
4.2.1 数据的来源和收集 | 第28页 |
4.2.2 指标的筛选和择取 | 第28-29页 |
4.2.3 指标的处理与确定 | 第29-31页 |
5 实证过程 | 第31-45页 |
5.1 因子分析的实证过程 | 第31-40页 |
5.1.1 指标相关性检验 | 第31-32页 |
5.1.2 取样适当性检验 | 第32页 |
5.1.3 变量共同度检验 | 第32-33页 |
5.1.4 方差贡献率检验 | 第33-35页 |
5.1.5 因子得分计算 | 第35-36页 |
5.1.6 综合得分排名 | 第36-40页 |
5.2 层次分析法的实证过程 | 第40-43页 |
5.2.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40页 |
5.2.2 一级指标的加权平均 | 第40-43页 |
5.3 聚类分析的实证过程 | 第43-44页 |
5.4 实证分析结论 | 第44-45页 |
6 研究总结与展望 | 第45-47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45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45-46页 |
6.3 进一步研究展望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