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7-9页 |
| ABSRACT | 第9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1.2.1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1.2.2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1.2.3 文献简要评述 | 第16页 |
| 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| 第18-21页 |
| 2.1 基本概念 | 第18页 |
| 2.1.1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| 第18页 |
| 2.1.2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| 第18页 |
| 2.2 理论基础 | 第18-21页 |
| 2.2.1 人力资本理论 | 第18-19页 |
| 2.2.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| 第19页 |
| 2.2.3 冰山模型理论 | 第19-20页 |
| 2.2.4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第3章 闽侯县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及其服务现状 | 第21-27页 |
| 3.1 调查数据来源 | 第21页 |
| 3.2 闽侯县农技推广服务人员队伍组成情况 | 第21-24页 |
| 3.3 闽侯县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情况 | 第24-27页 |
| 第4章 闽侯县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综合评价 | 第27-43页 |
| 4.1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技推广人员素质评价 | 第27-32页 |
| 4.1.1 农户对农技推广人员服务总体满意度情况 | 第28-29页 |
| 4.1.2 农户对于新农业技术的了解情况 | 第29-31页 |
| 4.1.3 农户对农技推广人员服务作用的评价 | 第31-32页 |
| 4.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评价 | 第32-41页 |
| 4.2.1 评价指标设置 | 第33-34页 |
| 4.2.2 指标权重计算 | 第34-41页 |
| 4.3 结果讨论 | 第41-43页 |
| 4.3.1 工作反应能力较弱,身体素质较弱 | 第41页 |
| 4.3.2 工作归属感较低,工作态度萎靡 | 第41-42页 |
| 4.3.3 业务熟练程度不够,沟通能力较弱 | 第42-43页 |
| 第5章 闽侯县农技推广人员激励的对策建议 | 第43-48页 |
| 5.1 激励机制框架的构建 | 第43页 |
| 5.2 激励机制的具体实施 | 第43-46页 |
| 5.2.1 薪酬激励体制 | 第43-45页 |
| 5.2.2 精神激励体制 | 第45页 |
| 5.2.3 成长性激励机制 | 第45-46页 |
| 5.2.4 保障化的制度激励机制设计 | 第46页 |
| 5.3 激励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| 第46-48页 |
| 5.3.1 确保激励机制实施的公正公开公平 | 第47页 |
| 5.3.2 确保激励机制实施反馈渠道的畅通 | 第47-48页 |
| 第6章 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| 附录 | 第52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