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工业经济论文--中国工业经济论文--工业建设与发展论文

中国制造业“新型化”及其驱动因素研究

中文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导论第12-33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制造业的地位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制造业的代价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制造业的新型化第13-14页
    1.2 文献综述第14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文献综述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文献综述第18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文献研究述评第28-29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内容第29-30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与创新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思路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可能的创新点第32-33页
第二章 制造业"新型化"内涵及其总体评价第33-51页
    2.1 制造业"新型化"内涵界定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制造业相关概念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新型制造业内涵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制造业"新型化"第36-37页
    2.2 制造业"新型化"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制造业"新型化"评价指标体系第38-42页
    2.3 中国制造业"新型化"总体评价第42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制造业"新型化"评价方法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中国制造业"新型化"总体评价结果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中国区域制造业"新型化"程度排序第46-50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及其驱动因素第51-76页
    3.1 经济创造能力总体评价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经济创造能力指标集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经济创造能力因子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制造业经济创新能力排名及评价第54-55页
    3.2 经济创造能力分区域评价第55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经济创造能力分区域单项指标评价第55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经济创造能力分区域综合评价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经济创造能力分区域聚类评价第65页
    3.3 经济创造能力的驱动因素第65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计量模型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实证分析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机理分析第74-75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75-76页
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及其驱动因素第76-100页
    4.1 科技创新能力总体评价第76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制造业R&D投入强度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制造业新产品开发状况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制造业专利活动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制造业技术转化态势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评价第79-81页
    4.2 科技创新能力分区域评价第81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科技创新能力单项指标评价第81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科技创新能力分区域综合评价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科技创新能力分区域聚类评价第90页
    4.3 科技创新能力驱动因素研究第90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计量模型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实证分析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机理分析第97-9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98-100页
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及其驱动因素第100-123页
    5.1 资源环境保护能力总体评价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资源环境保护能力指标集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因子分析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资源环境保护能力排名及评价第101-102页
    5.2 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分区域评价第102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单项指标评价第102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分区域综合评价第109-111页
    5.3 资源环境保护能力的驱动因素第111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计量模型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实证分析第115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机理分析第120-121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21-123页
第六章 中国制造业社会服务能力及其驱动因素第123-149页
    6.1 社会服务能力总体评价第123-12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制造业就业人员总量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制造业就业人员占比第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制造业企业利税总额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制造业就业人员人均利税率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社会服务能力综合指标评价第126-129页
    6.2 社会服务能力分区域评价第129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社会服务能力单项指标评价第129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社会服务能力分区域综合评价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社会服务能力分区域聚类评价第133-134页
    6.3 社会服务能力的驱动因素第134-14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计量模型第136-14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实证分析第140-14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机理分析第146-148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48-149页
第七章 电子信息产业"新型化"案例分析第149-173页
    7.1 案例分析产业特征第149-152页
    7.2 经济创造能力评价第152-154页
    7.3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第154-161页
    7.4 资源环境保护能力评价第161-166页
    7.5 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第166-171页
    7.6 本章小结第171-173页
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73-177页
    8.1 本文结论第173-175页
    8.2 政策建议第175-177页
参考文献第177-187页
致谢第187-189页
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89页

论文共18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变速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交直流并网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
下一篇:ALA/LA对糖损伤HK-2细胞和DN db/db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