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3-4页 |
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序言 | 第9-14页 |
1.1 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《存璞篇》《原礼论》文本研究 | 第14-30页 |
2.1 文本背景与作者考据 | 第14-19页 |
2.1.1 文本背景 | 第14-18页 |
2.1.2 作者考据 | 第18-19页 |
2.2 尴尬的身份认同与创作心理 | 第19-22页 |
2.3 《存璞篇》与《原礼论》文本整理与内容分析 | 第22-30页 |
2.3.1 《存璞篇》文本整理与内容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3.2 《原礼论》文本整理与内容分析 | 第24-30页 |
第三章 明末清初天主教与中国礼仪的交织——基于《存璞篇》《原礼论》 | 第30-43页 |
3.1 合儒与合耶 | 第30-33页 |
3.2 《存璞篇》《原礼论》两文中的祭祖祭孔之争 | 第33-43页 |
3.2.1、有无求福之心 | 第34-36页 |
3.2.2、关于木主、尸的问题 | 第36-37页 |
3.2.3、关于烧纸的问题 | 第37-38页 |
3.2.4、祭孔是师道 | 第38-40页 |
3.2.5、对祭礼进行"升级" | 第40-43页 |
第四章 结语 | 第43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附录 | 第50-60页 |
附录1: 《存璞篇》《原礼论》点校 | 第50-59页 |
《存璞篇》点校 | 第50-55页 |
《原礼论》点校 | 第55-59页 |
附录2: 《存璞篇》《原礼论》抄本原影(部分)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