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理论论文--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建筑空间理论论文

场地的图式化表达--以安徽地区为例

致谢第7-8页
摘要第8-9页
ABSTRACT第9页
插图清单第13-16页
表格清单第16-1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24页
    1.1 论文背景第17-18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角度第18页
    1.3 研究现状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-20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21页
    1.6 论文结构第21-23页
    1.7 论文框架第23-24页
第二章 基于场地认知的相关理论第24-31页
    2.1 场地的概念和相关理论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场地的基本概念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场地的范围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与场地研究的相关理论第24-28页
    2.2 图式的概念和相关理论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图式的概念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图式的主要特点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场地图式语言的概念第29-30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三章 数字化场地模型建立第31-42页
    3.1 数字场地的概念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数字化与BIM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数字模拟方法以及数字工具的介绍第32页
    3.2 数字场地的建立第32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地形的生成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建筑模型的建立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自然景观与生态场景的再现第38-39页
    3.3 数字地形在场地研究的应用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地形的精确解读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地形的静态表达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动态虚拟第40-41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1-42页
第四章 场地的构成要素及其图式化表达第42-80页
    4.1 地形类要素第42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地形和建筑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地形的基本图式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地形的组合图式第48-50页
    4.2 景观类要素第5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水体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植被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自然景观的组合图式第58-61页
    4.3 建筑物第61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拟建建筑和原有建筑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建筑的图式表达第63-68页
    4.4 交通类要素第68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道路的特征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道路和场地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广场第72-73页
    4.5 气候和微气候第73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气候的地方性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微气候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风环境和光环境第74-79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79-80页
第五章 安徽境内典型场地及案例分析第80-110页
    5.1 构成要素的组合第81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A和B的组合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A+B和C的组合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A+B+C和D的组合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A+B+C+D和E的组合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构成要素组合方式和三种原型的匹配第84-86页
    5.2 自然场地第86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水域型第86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山地型第94-97页
    5.3 都市场地第97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缓坡型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平地型第99-104页
    5.4 人文场地第104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街区型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突出型第107-109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09-110页
第六章 结语第110-112页
    6.1 本文结论第110页
    6.2 三点遗憾第110-111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111-112页
参考文献第112-11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5页

论文共11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方法研究
下一篇:框支剪力墙结构地震力下连续倒塌易损性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