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续超临界水热合成磷酸铁锂的工艺基础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2-30页 |
1.1 超临界流体 | 第12-16页 |
1.1.1 超临界流体 | 第12-13页 |
1.1.2 超临界水的性质 | 第13-16页 |
1.2 超临界水热合成工艺 | 第16-20页 |
1.2.1 连续超临界水热合成技术 | 第16-17页 |
1.2.2 超临界水热合成金属氧化物的发展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2.3 超临界水热合成多元功能材料的发展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2.4 连续超临界水热合成工艺中的结晶动力学 | 第19-20页 |
1.3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和改性手段 | 第20-29页 |
1.3.1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| 第20-23页 |
1.3.2 磷酸铁锂微纳米正极材料的制备手段 | 第23-27页 |
1.3.3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| 第27-29页 |
1.4 本文工作 | 第29-30页 |
2 实验和检测方法 | 第30-39页 |
2.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| 第30-31页 |
2.1.1 实验原料 | 第30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30-31页 |
2.2 连续超临界水热实验 | 第31-35页 |
2.2.1 实验装置 | 第31-34页 |
2.2.2 实验步骤 | 第34-35页 |
2.3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表征 | 第35-36页 |
2.3.1 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35页 |
2.3.2 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35页 |
2.3.3 粒度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4 测试电池封装工艺 | 第36-37页 |
2.4.1 正极片的制作 | 第36页 |
2.4.2 扭扣电池的组装 | 第36-37页 |
2.5 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检测方法 | 第37-39页 |
2.5.1 循环伏安(CV)测试 | 第37-38页 |
2.5.2 交流阻抗(EIS)测试 | 第38-39页 |
3 连续超临界水热合成磷酸铁锂微粒的工艺研究 | 第39-62页 |
3.1 连续超临界水热合成工艺流程 | 第39-40页 |
3.2 过程参数的影响 | 第40-53页 |
3.2.1 过程参数的选择 | 第40页 |
3.2.2 温度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3.2.3 压力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2.4 原料液浓度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3.2.5 进料速率的影响 | 第46-49页 |
3.2.6 Fe~(2+)保护措施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3.2.7 最优制备条件的产品性能 | 第52-53页 |
3.3 连续超临界水热掺杂实验 | 第53-60页 |
3.3.1 掺杂离子对磷酸铁锂的影响 | 第53-57页 |
3.3.2 金属离子含量对磷酸铁锂的影响 | 第57-6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4 连续超临界水热工艺的结晶动力学分析 | 第62-79页 |
4.1 连续超临界水热结晶模型 | 第62-64页 |
4.1.1 MSMPR结晶动力学模型 | 第62-63页 |
4.1.2 连续超临界水热结晶过程 | 第63-64页 |
4.2 连续超临界水热工艺结晶实验 | 第64-78页 |
4.2.1 温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| 第65-70页 |
4.2.2 压力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| 第70-74页 |
4.2.3 原料液浓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| 第74-7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结论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6页 |
附录A 主要符号说明 | 第86-87页 |
附录B 不同温度时粒数密度和粒径的关系曲线 | 第87-89页 |
附录C 不同压力时粒数密度和粒径的关系曲线 | 第89-91页 |
附录D 不同原料液浓度时粒数密度和粒径的关系曲线 | 第91-9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