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创新点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引言 | 第15-23页 |
一、襄阳民俗穿天节的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二、选题意义 | 第20-21页 |
三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 襄阳民俗穿天节 | 第23-66页 |
1.1 襄阳民俗穿天节的历史渊源考论 | 第23-45页 |
1.1.1 天穿节的源流 | 第24-39页 |
1.1.2 穿天节的源流 | 第39-45页 |
1.2 穿天节与天穿节的异同 | 第45-50页 |
1.2.1 天穿节与穿天节民俗活动的日期差异 | 第45-49页 |
1.2.2 天穿节与穿天节流行区域的异同 | 第49-50页 |
1.3 天穿节与穿天节民俗程式的异同 | 第50-66页 |
2 襄阳民俗穿天节的传播 | 第66-80页 |
2.1 宋元明清时期穿天节的流传 | 第66-74页 |
2.1.1 宋元明清时期穿天节在诗文文体中的传播 | 第66-70页 |
2.1.2 “穿天节”的失落原因 | 第70-74页 |
2.2 穿天节民俗在当代襄阳的传播 | 第74-80页 |
2.2.1 当代穿天节传播的载体 | 第74页 |
2.2.2 当代穿天节传播的融合性 | 第74-80页 |
3 襄阳民俗穿天节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影响 | 第80-110页 |
3.1 襄阳民俗穿天节蕴涵的文化遗传密码 | 第80-91页 |
3.1.1 穿天节与先民的生殖崇拜文化 | 第80-87页 |
3.1.2 穿天节亲水活动与古人的水崇拜文化 | 第87-88页 |
3.1.3 穿天节会男女与古人性崇拜 | 第88-90页 |
3.1.4 穿天节与古人的恋爱观 | 第90-91页 |
3.2 襄阳民俗穿天节的社会内涵与社会功能 | 第91-98页 |
3.2.1 “穿天节”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功能 | 第91-98页 |
3.3 构建和谐襄阳的社会功能 | 第98-102页 |
3.4 襄阳民俗穿天节的价值影响 | 第102-110页 |
3.4.1 穿天节的民俗资源价值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功用 | 第102-107页 |
3.4.2 传承文明的巨大功用 | 第107-110页 |
4 襄阳民俗“穿天节”节日旅游的开发现状 | 第110-119页 |
4.1 新世纪襄阳举办的历届穿天节民俗描述 | 第110-115页 |
4.1.1 穿天节民俗举办的缘起 | 第110-114页 |
4.1.2 穿天节民俗的盛况 | 第114-115页 |
4.2 举办历届穿天节民俗所取得的成绩与缺憾 | 第115-119页 |
4.2.1 举办穿天节民俗所取得的成绩 | 第115-117页 |
4.2.2 举办穿天节民俗的缺憾 | 第117-119页 |
5 襄阳民俗穿天节节日旅游的文化思考 | 第119-162页 |
5.1 穿天节的文化变迁 | 第119-124页 |
5.1.1 过去与现在:穿天节民俗节日的历时观照 | 第119-120页 |
5.1.2 节日真实性的变迁 | 第120-122页 |
5.1.3 仪式和活动被放大扩容 | 第122-123页 |
5.1.4 信仰观念淡薄 | 第123-124页 |
5.2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的发展需要 | 第124-132页 |
5.2.1 省域副中心城市与汉水流域中心城市的文化凝聚力 | 第124-127页 |
5.2.2 四个襄阳的协调发展 | 第127-130页 |
5.2.3 文化襄阳的合理构建 | 第130-132页 |
5.3 穿天节作为民俗旅游开发项目存在的问题 | 第132-138页 |
5.3.1 穿天节举办的时效性存在很大问题 | 第132-133页 |
5.3.2 穿天节的研究不足,导致文化底蕴难以在旅游中展现 | 第133-135页 |
5.3.3 穿天节的定位不足,压制了节日旅游的发展 | 第135-136页 |
5.3.4 穿天节的市场拓展不够,营销力度不强,束缚了节日旅游的开发 | 第136-138页 |
5.4 穿天节民俗与旅游互动发展的策略 | 第138-162页 |
5.4.1 穿天节民俗的旅游定位 | 第138-139页 |
5.4.2 拓展穿天节民俗的文化内涵 | 第139-143页 |
5.4.3 做好穿天节民俗的旅游推广 | 第143-150页 |
5.4.4 营造穿天节旅游的文化空间 | 第150-162页 |
结语 | 第162-165页 |
襄阳市历届穿天节概况介绍 | 第165-1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8-176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76-177页 |
后记 | 第177-1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