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8页 |
2.1 半固态加工的技术特点及研究进展 | 第14-17页 |
2.2 半固态成形力学模型的研究 | 第17-25页 |
2.2.1 粘度模型 | 第17-19页 |
2.2.2 应力-应变关系模型 | 第19-25页 |
2.3 半固态成形数值模拟 | 第25-28页 |
第三章 铝合金半固态触变坯料制备与二次加热 | 第28-70页 |
3.1 铝合金半固态触变坯料的制备 | 第28-34页 |
3.1.1 近液相线半连续铸造法制备6061坯料 | 第28-31页 |
3.1.2 垂直电磁连铸法制备A356坯料 | 第31-34页 |
3.2 半固态触变成形二次加热工艺研究 | 第34-42页 |
3.2.1 二次加热金相试样的制备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2.2 变形铝合金6061二次加热工艺优化 | 第35-38页 |
3.2.3 铸造铝合金A356二次加热工艺优化 | 第38-42页 |
3.3 二次加热过程中半固态组织的演化机理分析 | 第42-69页 |
3.3.1 半固态组织演化机理分析方法 | 第42-43页 |
3.3.2 变形铝合金6061半固态组织演化机理 | 第43-56页 |
3.3.3 铸造铝合金A356半固态组织演化机理 | 第56-69页 |
3.4 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四章 铝合金触变成形跨尺度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70-82页 |
4.1 经验本构模型 | 第71-72页 |
4.2 两相模型的建立 | 第72-73页 |
4.3 跨尺度模型的建立 | 第73-81页 |
4.3.1 半固态非枝晶球化组织微机械相研究 | 第73-75页 |
4.3.2 微观尺度上固、液两相微观变形机制研究 | 第75-77页 |
4.3.3 宏观尺度上半固态铝合金典型体元的建立 | 第77-79页 |
4.3.4 固态铝合金宏-微观跨尺度模型的实现 | 第79-81页 |
4.4 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五章 铝合金触变成形力学模型实验验证 | 第82-108页 |
5.1 触变压缩力学性能研究 | 第82-86页 |
5.1.1 触变压缩实验步骤 | 第82-84页 |
5.1.2 触变压缩微观组织 | 第84页 |
5.1.3 应力-应变曲线 | 第84-86页 |
5.2 半固态铝合金弹性模量的DMA测定 | 第86-95页 |
5.3 铝合金触变成形力学模型的理论数值分析 | 第95-105页 |
5.3.1 非线性有限元ABAQUS软件可靠性验证 | 第95-98页 |
5.3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98页 |
5.3.3 铝合金触变成形力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| 第98-105页 |
5.4 三维半固态组织实验测定与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5.5 小结 | 第106-108页 |
第六章 粘度模型的建立及数值分析 | 第108-126页 |
6.1 粘度模型的建立 | 第108-112页 |
6.2 半固态压铸模具设计 | 第112-114页 |
6.3 半固态压铸数值分析工艺参数的设定 | 第114-116页 |
6.4 充型及凝固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| 第116-124页 |
6.4.1 内浇口厚度的影响 | 第116-118页 |
6.4.2 压射速度的影响 | 第118-120页 |
6.4.3 充型温度的影响 | 第120-122页 |
6.4.4 半固态充填流动特征响应 | 第122-123页 |
6.4.5 铸件缺陷预测 | 第123-124页 |
6.5 小结 | 第124-126页 |
第七章 结论、创新点及展望 | 第126-130页 |
7.1 结论 | 第126-127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127-128页 |
7.3 展望 | 第128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39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139-140页 |
致谢 | 第1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