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38页 |
2.1 油品中硫的来源和形态 | 第15-16页 |
2.1.1 原油中硫的存在状况 | 第15页 |
2.1.2 汽油中硫的类型和含量分布 | 第15页 |
2.1.3 柴油中硫的类型和含量分布 | 第15-16页 |
2.1.4 其他石油产品中的含硫化合物 | 第16页 |
2.2 石油产品硫含量控制及发展趋势 | 第16-18页 |
2.2.1 国外石油产品硫含量标准与发展 | 第16-17页 |
2.2.2 我国石油产品硫含量标准与发展 | 第17-18页 |
2.3 油品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8-27页 |
2.3.1 加氢脱硫技术 | 第18-21页 |
2.3.2 非加氢脱硫技术 | 第21-27页 |
2.4 油品吸附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7-36页 |
2.4.1 白土吸附剂吸附脱硫进展 | 第27-28页 |
2.4.2 活性炭吸附剂吸附脱硫进展 | 第28-30页 |
2.4.3 分子筛吸附剂吸附脱硫进展 | 第30-34页 |
2.4.4 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吸附脱硫进展 | 第34-36页 |
2.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案 | 第36-38页 |
第3章 实验部分 | 第38-46页 |
3.1 实验试剂 | 第38-39页 |
3.2 吸附剂的制备 | 第39页 |
3.3 仪器分析及原理 | 第39-40页 |
3.4 实验流程及装置 | 第40-41页 |
3.4.1 常温常压吸附脱除二甲基硫醚流程及装置 | 第40-41页 |
3.4.2 反应吸附脱硫实验流程及装置 | 第41页 |
3.5 吸附剂表征 | 第41-46页 |
3.5.1 X射线粉末衍射(XRD) | 第41-42页 |
3.5.2 N_2物理吸附(BET) | 第42页 |
3.5.3 热重分析(TG) | 第42页 |
3.5.4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 | 第42页 |
3.5.5 吡啶红外酸性测试(Pyridine-FTIR) | 第42-43页 |
3.5.6 NH_3-TPD酸性测试 | 第43页 |
3.5.7 程序升温还原(H_2-TPR) | 第43-44页 |
3.5.8 二甲基硫醚-程序升温脱附(DMS-TPD) | 第44页 |
3.5.9 原位红外分析(in situ FTIR) | 第44页 |
3.5.10 拉曼光谱(Raman) | 第44页 |
3.5.1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(XRF) | 第44页 |
3.5.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(ICP) | 第44页 |
3.5.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44-46页 |
第4章 常温常压下改性活性白土吸附脱除二甲基硫醚的研究 | 第46-73页 |
4.1 实验部分 | 第46-47页 |
4.1.1 实验原料配制 | 第46页 |
4.1.2 吸附剂的制备 | 第46-47页 |
4.1.3 吸附剂的脱硫性能测试 | 第47页 |
4.2 不同金属阳离子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4.3 Ag离子改性白土吸附剂对二甲基硫醚的吸附脱除 | 第48-62页 |
4.3.1 Ag~+负载量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48-53页 |
4.3.2 热处理温度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4.3.3 失活吸附剂的表征 | 第56-57页 |
4.3.4 吸附剂的DMS-TPD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3.5 吸附剂吸附二甲基硫醚的原位红外表征 | 第58-61页 |
4.3.6 Ag~+改性白土吸附剂的再生性能 | 第61-62页 |
4.4 Cu离子改性白土吸附剂对二甲基硫醚的吸附脱除 | 第62-71页 |
4.4.1 Cu离子的负载量对CuCl-和CuCl_2-白土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4.4.2 吸附温度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4.4.3 初始硫浓度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4.4.4 CuCl-白土吸附剂和CuCl_2-白土吸附剂的表征 | 第65-67页 |
4.4.5 不同热处理温度对CuCl_2-白土吸附剂吸附脱除二甲基硫醚的影响 | 第67-70页 |
4.4.6 CuCl_2-白土吸附剂对二甲基硫醚吸附行为分析 | 第70-7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第5章 常温常压下改性分子筛吸附脱除二甲基硫醚的研究 | 第73-102页 |
5.1 实验部分 | 第73-74页 |
5.1.1 实验原料配制 | 第73页 |
5.1.2 吸附剂的制备 | 第73页 |
5.1.3 吸附剂的脱硫性能测试 | 第73-74页 |
5.2 不同分子筛载体吸附脱除二甲基硫醚的性能 | 第74页 |
5.3 不同金属离子改性Y分子筛脱除二甲基硫醚性能的研究 | 第74-82页 |
5.3.1 吸附剂吸附脱除二甲基硫醚的性能 | 第74-75页 |
5.3.2 不同金属离子改性Y分子筛的组成分析 | 第75-76页 |
5.3.3 不同金属改性Y分子筛的XRD分析 | 第76页 |
5.3.4 不同离子改性Y分子筛表面酸性分析 | 第76-79页 |
5.3.5 改性Y分子筛中金属离子的价态分析 | 第79-82页 |
5.4 NiY分子筛吸附脱除二甲基硫醚的研究 | 第82-100页 |
5.4.1 液相离子交换法和浸渍法NiY分子筛吸附脱除二甲基硫醚活性比较 | 第82-85页 |
5.4.2 离子交换次数对液相离子交换法制备NiY吸附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85-88页 |
5.4.3 超声辅助对浸渍法制备NiY吸附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88-91页 |
5.4.4 不同Ni含量对超声辅助浸渍法制备NiY吸附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91-95页 |
5.4.6 NiY吸附剂吸附二甲基硫醚的吸附等温线 | 第95-99页 |
5.4.7 超声辅助浸渍法制备NiY吸附剂再生性能考察 | 第99-10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第6章 纳米级Ni/ZnO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反应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| 第102-131页 |
6.1 实验部分 | 第102-103页 |
6.1.1 实验原料配制 | 第102页 |
6.1.2 吸附剂的制备 | 第102-103页 |
6.1.3 反应吸附脱硫活性评价 | 第103页 |
6.2 不同制备方法对Ni/ZnO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103-107页 |
6.2.1 模拟油反应吸附脱硫性能 | 第104页 |
6.2.2 ICP及BET表征 | 第104-105页 |
6.2.3 XRD表征 | 第105-107页 |
6.3 不同沉淀剂对Ni/ZnO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107-115页 |
6.3.1 模拟油反应吸附脱硫性能 | 第107-108页 |
6.3.2 ICP及BET表征 | 第108-110页 |
6.3.3 热重表征 | 第110-111页 |
6.3.4 XRD表征 | 第111-113页 |
6.3.5 TPR表征 | 第113-114页 |
6.3.6 TEM表征 | 第114-115页 |
6.4 不同Ni/Zn摩尔比对Ni/ZnO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115-116页 |
6.5 预处理条件对Ni/ZnO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116-125页 |
6.5.1 热处理温度 | 第116-119页 |
6.5.2 还原温度 | 第119-121页 |
6.5.3 还原时间 | 第121-123页 |
6.5.4 还原压力 | 第123-124页 |
6.5.5 还原氢气流量 | 第124-125页 |
6.6 反应条件对Ni/ZnO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125-128页 |
6.6.1 反应温度 | 第125-126页 |
6.6.2 反应压力 | 第126-127页 |
6.6.3 反应氢油比 | 第127-128页 |
6.7 Ni/ZnO(ur)吸附剂对真实FCC汽油的脱硫性能 | 第128页 |
6.8 本章小结 | 第128-131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131-134页 |
论文创新点 | 第134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7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47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