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8页 |
摘要 | 第8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图目录 | 第16-17页 |
表目录 | 第17-18页 |
1 绪论 | 第18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提出问题、意义 | 第18-21页 |
1.2 研究思路 | 第21-22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23-25页 |
1.5 数据资料来源 | 第25页 |
1.6 可能的创新 | 第25-28页 |
2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粮食产出 | 第28-46页 |
2.1 提出问题 | 第28-29页 |
2.2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趋势 | 第29-30页 |
2.3 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| 第30-31页 |
2.4 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 | 第31-33页 |
2.5 中国粮食产出持续增长的实证分析 | 第33-43页 |
2.5.1 宏观层面的实证分析 | 第33-35页 |
2.5.2 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 | 第35-43页 |
2.6 结论 | 第43-46页 |
3 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研究 | 第46-64页 |
3.1 提出问题 | 第46页 |
3.2 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| 第46-49页 |
3.3 江苏沛县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的案例分析 | 第49-62页 |
3.3.1 沛县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的起源 | 第49-51页 |
3.3.2 沛县农业机械合作社的发展 | 第51-52页 |
3.3.3 沛县农机手和小工的劳动力市场发展 | 第52-53页 |
3.3.4 跨区作业机械维修和零配件供应 | 第53-55页 |
3.3.5 外出跨区作业生活问题 | 第55页 |
3.3.6 跨区作业收割市场竞争问题 | 第55-56页 |
3.3.7 沛县当地政府的作用:减少交易成本 | 第56-58页 |
3.3.8 沛县跨区作业组织形式:降低安全风险和可变成本 | 第58-59页 |
3.3.9 沛县跨区作业成本收益分析 | 第59-60页 |
3.3.10 沛县跨区作业目前面临的困境 | 第60-62页 |
3.4 结论 | 第62-64页 |
4 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需求研究 | 第64-90页 |
4.1 提出问题 | 第64页 |
4.2 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| 第64-71页 |
4.2.1 传统“互帮互助式”的粮食生产方式 | 第64-66页 |
4.2.2 “雇工式”的粮食生产方式 | 第66-68页 |
4.2.3 自家购买机械的粮食生产方式 | 第68-69页 |
4.2.4 机械化服务“外包式”的粮食生产方式 | 第69-71页 |
4.2.5 结论 | 第71页 |
4.3 农户家庭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实证分析 | 第71-88页 |
4.3.1 四川省农户家庭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实证分析 | 第71-78页 |
4.3.2 十一省农户家庭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实证分析 | 第78-88页 |
4.4 总结 | 第88-90页 |
5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 | 第90-120页 |
5.1 提出问题 | 第90-91页 |
5.2 估计生产效率的文献综述 | 第91-93页 |
5.3 样本选择问题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的文献综述 | 第93-101页 |
5.3.1 Heckit模型 | 第93-95页 |
5.3.2 Treatreg模型 | 第95页 |
5.3.3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| 第95-100页 |
5.3.4 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5.4 四川省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 | 第101-111页 |
5.4.1 随机前沿函数直接估计 | 第102-105页 |
5.4.2 倾向得分匹配分组估计 | 第105-111页 |
5.4.3 小结 | 第111页 |
5.5 十一省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 | 第111-118页 |
5.5.1 粮食生产效率值估计 | 第111-114页 |
5.5.2 倾向得分匹配效应 | 第114-117页 |
5.5.3 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5.6 结论 | 第118-120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120-124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120-122页 |
6.2 政策建议及展望 | 第122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32页 |
附录1:四川省生产效率值估计 | 第132-134页 |
附录2:2011年农业部固定观察点地震问卷中机械化服务部分 | 第134-136页 |
附录3:2012年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机械化服务专项调查问卷 | 第136-138页 |
附录4:江苏徐州沛县农业机械化合作社调查问卷 | 第138-150页 |
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| 第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