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--工程地质学论文--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--崩塌论文

贵州凯里市龙场镇崩塌形成机制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1章 引言第12-26页
    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应力腐蚀理论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上硬下软近水平型边坡失稳案例和其主要影响因素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岩质边坡崩塌破坏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第20-23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、内容、技术路线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及内容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23-26页
第2章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第26-36页
    2.1 自然地理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理位置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气象特征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水文特征第27页
    2.2 研究区区域地质特征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区域地形地貌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区域地质构造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第28-29页
    2.3 崩塌区工程地质条件第29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地形地貌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地层岩性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地质构造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水文地质条件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岩体风化卸荷特征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人类工程活动第35-36页
第3章 龙场镇崩塌的主要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第36-46页
    3.1 边坡结构特征第36-37页
    3.2 崩塌特征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崩塌堆积体特征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崩塌壁特征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崩塌失稳过程第41-43页
    3.3 龙场镇崩塌成因机制定性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44-46页
第4章 凯里市龙场镇灰岩溶蚀规律研究第46-65页
    4.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46页
    4.2 试验方案第46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试验思路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岩石矿物成分确定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试样溶液 pH 值设定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试样样品形态及荷载设计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试验仪器第54页
    4.4 试验方法及过程第54-56页
    4.5 试验结果整理第56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溶蚀试验前后试样形态观察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应力对溶蚀速率影响分析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试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第63-64页
    4.6 小结第64-65页
第5章 龙场镇崩塌形成机理数值模拟研究第65-102页
    5.1 计算模型建立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模型范围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模型介质和参数选取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计算工况拟定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边界条件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模型离散化第68-69页
    5.2 初始应力场模拟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最大主应力特征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最小主应力特征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最大剪应力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塑性区分布特征第72-73页
    5.3 采煤诱发龙场镇崩塌形成机理分析第73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崩塌岩体上部岩桥局部破裂分析第73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崩塌岩体上部岩桥断裂及崩塌发生机理分析第85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小结第100-102页
结论第102-104页
致谢第104-105页
参考文献第105-10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08页

论文共10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综合物探解释技术的应用研究
下一篇:玉皇观河口区域表层地震放大效应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