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| 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| 1.2.1 采场围岩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| 第10页 |
| 1.2.2 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| 第10-11页 |
| 1.2.3 冲击地压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| 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| 第2章 矿井概述 | 第14-21页 |
| 2.1 采掘工作面概况 | 第14-17页 |
| 2.2 工作面煤层地质特征 | 第17-21页 |
| 第3章 胡家河矿掘进工作面强矿压危险性评价 | 第21-44页 |
| 3.1 强矿压危险性因素分析 | 第21-35页 |
| 3.1.1 开采深度 | 第21-22页 |
| 3.1.2 煤层冲击倾向性 | 第22页 |
| 3.1.3 地质构造 | 第22-26页 |
| 3.1.4 煤层厚度变化 | 第26-30页 |
| 3.1.5 区段煤柱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3.1.6 顶板岩层的结构特点 | 第31-34页 |
| 3.1.7 强矿压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3.1.8 小结 | 第35页 |
| 3.2 工作面掘进巷道强矿压危险性评价 | 第35-38页 |
| 3.2.1 401102 工作面掘进巷道强矿压危险性评价 | 第35-36页 |
| 3.2.2 401102 工作面掘进巷道强矿压危险区划分 | 第36-37页 |
| 3.2.3 402103 工作面掘进巷道强矿压危险性评价 | 第37页 |
| 3.2.4 402103 工作面掘进巷道强矿压危险区划分 | 第37-38页 |
| 3.2.5 小结 | 第38页 |
| 3.3 工作面回采期间强矿压危险指数评价 | 第38-44页 |
| 3.3.1 强矿压危险性评定的综合指数法 | 第38-39页 |
| 3.3.2 地质条件确定的强矿压危险指数 | 第39-40页 |
| 3.3.3 401102 工作面开采条件确定的强矿压危险指数 | 第40-41页 |
| 3.3.4 402103 工作面开采条件确定的强矿压危险指数 | 第41-43页 |
| 3.3.5 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4章 掘进工作面强矿压卸压措施 | 第44-50页 |
| 4.1 401102、402103 工作面掘进过程中巷道断面优化 | 第44页 |
| 4.2 401102、402103 工作面掘进头卸压措施 | 第44-45页 |
| 4.3 401102、402103 工作面掘进巷道帮部大直径钻孔卸压 | 第45-47页 |
| 4.4 401102、402103 工作面掘进巷道底板卸压措施 | 第47-48页 |
| 4.5 煤体卸压爆破 | 第48页 |
| 4.6 小结 | 第48-50页 |
| 第5章 巷道支护参数优化设计 | 第50-55页 |
| 5.1 401102 工作面掘进巷道当前支护形式 | 第50-51页 |
| 5.1.1 401102 工作面运输巷当前支护形式 | 第50页 |
| 5.1.2 401102 工作面回风巷当前支护形式 | 第50-51页 |
| 5.1.3 401102 工作面泄水巷当前支护形式 | 第51页 |
| 5.2 当前锚杆支护系统抗冲能力计算 | 第51-52页 |
| 5.3 锚杆支护系统调整后的抗冲能力计算 | 第52-55页 |
| 第6章 强矿压多维信息监测预警 | 第55-62页 |
| 6.1 强矿压的微震监测方案 | 第55-58页 |
| 6.1.1 强矿压矿震监测预警分区 | 第55-56页 |
| 6.1.2 危险性矿震的界定 | 第56页 |
| 6.1.3 强矿压危险的微震趋势预警 | 第56-57页 |
| 6.1.4 强矿压危险的分级预警指标 | 第57-58页 |
| 6.2 掘进工作面的钻屑法监测方案 | 第58-60页 |
| 6.3 强矿压实时应力在线监测方案 | 第60-61页 |
| 6.4 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7章 结论 | 第62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-6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