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梁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及路径研究
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1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方案 | 第12-15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4.3 研究路径 | 第13-15页 |
2 文化旅游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5-21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5-17页 |
2.1.1 文化 | 第15页 |
2.1.2 旅游 | 第15-16页 |
2.1.3 文化旅游 | 第16-17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17-21页 |
2.2.1 昂普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2 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3 文化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4 旅游人类学理论 | 第20-21页 |
3 吕梁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| 第21-30页 |
3.1 旅游资源状况(R性分析) | 第21-24页 |
3.1.1 资源的数量及类型 | 第21-23页 |
3.1.2 资源的质量与等级 | 第23-24页 |
3.2 旅游市场状况(M性分析) | 第24-27页 |
3.2.1 市场份额与发展态势 | 第24-25页 |
3.2.2 与周边市场的比较 | 第25-27页 |
3.3 景区开发运营状况(P性分析) | 第27-30页 |
3.3.1 景区概况 | 第27-28页 |
3.3.2 景区营运收入状况 | 第28-29页 |
3.3.3 北武当山和绵山的比较分析 | 第29-30页 |
4 吕梁市文化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| 第30-40页 |
4.1 宏观环境分析(PEST分析) | 第30-32页 |
4.1.1 政治法律环境 | 第30页 |
4.1.2 经济环境 | 第30-31页 |
4.1.3 社会文化环境 | 第31页 |
4.1.4 技术环境 | 第31-32页 |
4.2 综合环境分析(SWOT分析) | 第32-40页 |
4.2.1 优势分析(Strength) | 第32-34页 |
4.2.2 劣势分析(Weakness) | 第34-35页 |
4.2.3 机遇分析(Opportinity) | 第35-36页 |
4.2.4 威胁分析(Threats) | 第36-37页 |
4.2.5 小结 | 第37-40页 |
5 吕梁市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制定及路径选择 | 第40-48页 |
5.1 战略制定 | 第40-41页 |
5.1.1 战略目标 | 第40页 |
5.1.2 战略定位 | 第40页 |
5.1.3 战略选择 | 第40-41页 |
5.2 实现路径 | 第41-48页 |
5.2.1 做好文化旅游的整体规划 | 第41-42页 |
5.2.2 架构合理的空间布局 | 第42-43页 |
5.2.3 推出重点产品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| 第43页 |
5.2.4 打造精品项目发挥龙头作用 | 第43-45页 |
5.2.5 实施多元化营销策略 | 第45页 |
5.2.6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| 第45-47页 |
5.2.7 塑造旅游地品牌形象 | 第47-48页 |
6 吕梁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| 第48-53页 |
6.1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| 第48-49页 |
6.1.1 成立吕梁市文化旅游发展领导组 | 第48页 |
6.1.2 加快旅游业行政体制改革 | 第48页 |
6.1.3 出台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 | 第48-49页 |
6.2 优化投融资保障机制 | 第49-50页 |
6.2.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| 第49页 |
6.2.2 享受商业性优惠贷款 | 第49页 |
6.2.3 吸收民间资本 | 第49页 |
6.2.4 引进外来资金 | 第49-50页 |
6.3 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| 第50-51页 |
6.3.1 大力发展旅游教育 | 第50页 |
6.3.2 开展业务培训 | 第50-51页 |
6.3.3 强化培训能力 | 第51页 |
6.3.4 引进优秀人才 | 第51页 |
6.4 建立旅游用地保障 | 第51-52页 |
6.4.1 将旅游用地纳入整体规划体系 | 第51页 |
6.4.2 鼓励开发四荒用地 | 第51页 |
6.4.3 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| 第51-52页 |
6.5 完善危机和风险管理机制 | 第52-53页 |
6.5.1 树立危机与风险意识 | 第52页 |
6.5.2 构建危机管理体系 | 第52-53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53-54页 |
7.1 结论 | 第53页 |
7.2 展望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附录 | 第58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