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低污染水的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研究目的、内容与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生物接触氧化法及研究进展 | 第16-24页 |
2.1 生物膜净化水体基本原理 | 第16-22页 |
2.1.1 有机污染物(COD)去除规律分析 | 第17-19页 |
2.1.2 氨氮(NH_3-N)去除规律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1.3 总磷(TP)去除规律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2 生物接触氧化法发展 | 第22页 |
2.3 生物接触氧化法特点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新型生物填料及挂膜实验 | 第24-43页 |
3.1 生物填料介绍 | 第24-26页 |
3.1.1 生物填料要具备的条件 | 第24-25页 |
3.1.2 新型生物填料介绍 | 第25-26页 |
3.2 实验设计 | 第26-29页 |
3.2.1 实验场地 | 第26-27页 |
3.2.2 填料的布置方案 | 第27-28页 |
3.2.3 采样及检测的实验设计 | 第28-29页 |
3.2.4 测试仪器、材料及方法 | 第29页 |
3.3 新型生物填料挂膜实验 | 第29-41页 |
3.3.1 挂膜期间水文、水质情况 | 第30-31页 |
3.3.2 挂膜期间填料生物量变化分析 | 第31-34页 |
3.3.3 挂膜期间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| 第34-39页 |
3.3.4 影响挂膜因素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4 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低污染水净化效率实验 | 第43-60页 |
4.1 实验装置与工况 | 第43页 |
4.2 不同HRT下效能分析 | 第43-50页 |
4.2.1 不同HRT条件下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| 第43-48页 |
4.2.2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3 不同曝气充氧条件下效能分析 | 第50-59页 |
4.3.1 曝气充氧实验 | 第52-53页 |
4.3.2 污染物去除效果实验 | 第53-57页 |
4.3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4 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生物填料对河流水动力影响实验 | 第60-78页 |
5.1 填料对水流产生的阻力及其影响分析 | 第60-62页 |
5.1.1 填料对流场的影响 | 第60页 |
5.1.2 填料对流速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5.2 水渠上层的流场、流速变化 | 第62-76页 |
5.2.1 上层流场变化 | 第63-66页 |
5.2.2 上层流速变化 | 第66-75页 |
5.2.3 填料渠流速、流场分析 | 第75-76页 |
5.3 流速、流场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第六章 生物填料净化效果评估 | 第78-88页 |
6.1 污染物降解模型研究 | 第78-84页 |
6.1.1 COD降解模型参数求解 | 第78-80页 |
6.1.2 NH_3-N降解模型参数求解 | 第80-84页 |
6.2 生物填料实际应用评价 | 第84-88页 |
6.2.1 生物填料技术应用案例 | 第84-85页 |
6.2.2 生物填料工程布置 | 第85-86页 |
6.2.3 净化效果介绍 | 第86-88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8-90页 |
7.1 结论 | 第88-89页 |
7.2 展望 | 第89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3页 |
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