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征抽象及增强绘制的直接体绘制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体绘制技术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2.2 传输函数 | 第13页 |
1.2.3 特征增强的体绘制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4 本文组织结构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体绘制的理论背景 | 第17-31页 |
2.1 直接体绘制 | 第17-21页 |
2.1.1 体数据 | 第17-18页 |
2.1.2 光学积分 | 第18-19页 |
2.1.3 光照 | 第19-21页 |
2.2 光线投射算法 | 第21-23页 |
2.3 特征增强的可视化方法 | 第23-30页 |
2.3.1 最大强度投影法 | 第24-25页 |
2.3.2 最大强度差值累积法 | 第25-28页 |
2.3.3 不透明度动态调节方法 | 第28-3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3章 特征抽象的直接体绘制方法 | 第31-38页 |
3.1 算法描述 | 第31-32页 |
3.2 数据处理 | 第32-34页 |
3.3 特征的提取与统计 | 第34页 |
3.4 抽象采样点的不透明度 | 第34-36页 |
3.5 抽象采样点的光照 | 第36-3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4章 特征增强展示方法 | 第38-44页 |
4.1 基于重要度量函数的特征增强绘制 | 第38-40页 |
4.2 特征深度感知增强绘制 | 第40-43页 |
4.2.1 特征深度权衡 | 第40-41页 |
4.2.2 颜色索引 | 第41-43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5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对比 | 第44-57页 |
5.1 Voreen框架 | 第44-45页 |
5.2 算法的实现 | 第45-49页 |
5.3 实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| 第49-5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6.1 总结 | 第57-58页 |
6.2 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