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绪论 | 第8-33页 |
| 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| 二、文献综述 | 第9-27页 |
| (一)关于人大“议案”的既有研究 | 第9-21页 |
| (二)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既有研究 | 第21-27页 |
| 三、研究的重点、难点及主要内容 | 第27-29页 |
| (一)研究的重点、难点 | 第27-28页 |
| (二)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8-29页 |
| 四、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说明 | 第29-32页 |
| (一)政治参与的概念 | 第29-30页 |
| (二)“议案”的概念 | 第30页 |
| (三)庆城县的典型性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五、主要研究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(一)跨学科研究法 | 第32页 |
| (二)文献分析法 | 第32页 |
| (三)调查统计分析法 | 第32-33页 |
| 第一章 中国语境中政治参与理论的演进:以“议案”为中心 | 第33-49页 |
| 一、古代中国传统社会治理形态下的“政治参与”思想资源:以传统选官制度为中心 | 第33-37页 |
| (一)原始选贤制 | 第33-34页 |
| (二)世卿世禄制 | 第34页 |
| (三)礼贤礼士、客卿制 | 第34-35页 |
| (四)察举征辟制 | 第35页 |
| (五)九品中正制 | 第35-36页 |
| (六)科举制 | 第36-37页 |
| 二、我国当代政治参与理论的基本来源 | 第37-45页 |
| (一)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参与思想 | 第37-42页 |
| (二)其他外国学者的政治参与思想 | 第42-45页 |
| 三、当代中国语境中政治参与的理论演进 | 第45-49页 |
| (一)革命群众参与革命事务 | 第45-47页 |
| (二)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 | 第47页 |
| (三)公民政治参与 | 第47-49页 |
| 第二章 从庆城县人大“议案”工作看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 | 第49-64页 |
| 一、庆城县人民代表大会现状 | 第49-53页 |
| (一)人代会召开的主要议程 | 第49-50页 |
| (二)人大代表基本构成 | 第50-53页 |
| 二、庆城县人大议案和建议的制度设计 | 第53-55页 |
| (一)议案、建议的前期调研和准备 | 第53页 |
| (二)议案、建议的填写和提交 | 第53-54页 |
| (三)议案、建议的审议 | 第54页 |
| (四)议案、建议的办理和监督 | 第54-55页 |
| 三、议案、建议的分类统计 | 第55-64页 |
| (一)代表联名是议案建议提起的主要方式 | 第56-57页 |
| (二)“三农”和“城建环保”问题是议案建议的主要内容 | 第57-58页 |
| (三)专项性议案占绝大多数 | 第58页 |
| (四)庆城县人大议案建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| 第58-64页 |
| 第三章 人大议案工作改进与公民有效政治参与提升对策分析 | 第64-70页 |
| 一、完善“议案”工作的制度设计,优化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环境 | 第64-66页 |
| (一)合理设置人大议程,提高“议案”工作的地位 | 第64-65页 |
| (二)改进“议案”工作程序,建立长效的“议案”办理机制 | 第65-66页 |
| 二、多措并举敦促代表履职,增进民意有效表达 | 第66-68页 |
| (一)优化代表结构,突出代表的“代表性” | 第66-67页 |
| (二)培养代表履职意识 | 第67页 |
| (三)提升代表履职能力 | 第67-68页 |
| 三、畅通公民参与渠道,改善公民实际监督能力 | 第68-70页 |
| (一)明晰议案与公民的利益联系,激发公民参与动力 | 第68-69页 |
| (二)充分利用网络媒体,拓展公民监督评价途径 | 第69-70页 |
| 结语 | 第70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