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| 第3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及立题依据 | 第10-13页 |
第二节 研究总体思路和方法 | 第13-14页 |
一、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3页 |
二、研究总体思路和方法 | 第13-14页 |
第三节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5-23页 |
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| 第16-18页 |
第三节 三万年来的自然环境演变 | 第18-23页 |
第三章 同位素应用基本原理与样品 采集和测试 | 第23-33页 |
第一节 现代大气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水循环示踪 | 第23-28页 |
一、降水中δ~(18)0与温度的相关关系 | 第23-24页 |
二、降水中δD和δ~(18)0的关系 | 第24-26页 |
三、降水中δD和δ~(18)0的气候效应 | 第26-27页 |
四、浅部地下水和降水的δD和δ~(18)0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同位素指示古气候和古环境状况 | 第28-29页 |
一、环境变化的记录 | 第28页 |
二、地下水是古气候记录的档案 | 第28-29页 |
第三节 中国现代大气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| 第29-30页 |
第四节 样品的采集、测试及数据的获取 | 第30-33页 |
第四章 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的同位素分布特征及示踪补给流动模式 | 第33-55页 |
第一节 第四系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 | 第33-39页 |
一、放射性氢同位素—氚~3 H 的分布特征 | 第33-35页 |
二、δD和δ~(18)0的分布特征 | 第35-39页 |
第二节 第四系地下水的~(14)C 区域分布特征与时序剖面 | 第39-49页 |
一、概述 | 第39-40页 |
二、华北平原地下水~(14)C 年龄计算 | 第40-44页 |
三、区域分布特征 | 第44-48页 |
四、地下水时间序列剖面 | 第48-49页 |
第三节 同位素示踪深层承压水补给和流动模式 | 第49-55页 |
一、深层承压含水层中同位素分布特征 | 第49-52页 |
二、深层承压水补给和流动模式 | 第52-55页 |
第五章 三万年来华北平原地下水中古气候信息与地下水演化规律 | 第55-79页 |
第一节 基本条件分析 | 第55-56页 |
第二节 地下水中古气候变化信息 | 第56-67页 |
一、古气候信息因子的确定 | 第56-57页 |
二、地下水中的古气候记录 | 第57-65页 |
三、与研究区其它古气候研究成果对比 | 第65-67页 |
第三节 地下水演化特征 | 第67-72页 |
一、地下水形成演化的阶段性 | 第67-70页 |
二、地下水形成演化的突变性 | 第70-72页 |
第四节 华北平原地下水补给过程的重建 | 第72-75页 |
一、氯化物质量平衡方法重建区域补给速率 | 第72-73页 |
二、同位素方法重建补给速率 | 第73-75页 |
第五节 地下水的演化阶段及演化规律 | 第75-79页 |
一、水文地质环境演变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二、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过程和规律 | 第76-78页 |
三、地下水的形成演化机 | 第78-79页 |
第六章 三百年来华北平原地下水中的古气候信息与地下水演化规律 | 第79-97页 |
第一节 研究方法 | 第79-87页 |
一、包气带中古水文-气候变化信息的理论分析 | 第79-82页 |
二、 计算古水文补给速率的氯质量平衡方法 | 第82-84页 |
三、重建古水文补给历史和古降水量的方法 | 第84-87页 |
第二节 样品采集及数据的获取 | 第87页 |
第三节 包气带剖面的含水量及氯含量变化特征 | 第87-90页 |
第四节 古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变化规律 | 第90-97页 |
一、古补给速率的估算 | 第90-92页 |
二、古气候信息 | 第92-97页 |
第七章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| 第97-114页 |
第一节 地下水渗流模型的建立 | 第97-103页 |
一、模型概化 | 第97页 |
二、数学模型及其解法 | 第97-99页 |
三、定解条件 | 第99-101页 |
四、模型识别和验证 | 第101-103页 |
第二节 全新世以来地下水演化过程模拟 | 第103-107页 |
一、降雨和蒸发系列的生成 | 第103页 |
二、边界条件 | 第103-105页 |
三、初始流场确定 | 第105-106页 |
四、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第三节 全新世以来研究区地下水演化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| 第107-114页 |
第八章 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资源的属性 | 第114-118页 |
第一节 对华北平原深层承压水资源属性的认识 | 第114-116页 |
第二节 对华北平原深层承压水可持续开发的建议 | 第116-118页 |
结论 | 第118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8-129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29-13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34-139页 |